與其增設醫學系,政府應思考為何偏鄉「公費醫師」的留任率不高?

文:吳欣岱(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發起人、好過日協會理事長、心臟外科醫師)

近日增設醫學系的話題鬧得沸沸揚揚,筆者身為公費醫師,也剛好還在下鄉醫院留任中,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台灣真的有缺醫師嗎?

其實應該大多數人都可以感覺到,在台灣要見上醫師一面,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過去20年內,針對西醫師醫療量能之評估,也都直指10年內不需要增加醫學生容額。

況且台灣人口總數,正好在今(2020)年開始邁入負成長,相較於每年本國醫學系名額1300位,加上外國醫學系之考照近1500位醫師的增加數量,在現在這個階段要增加醫學系名額,實無任何客觀論點支持。

而在衛福部的「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中提及,偏鄉人力缺乏與數年前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有關,這也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目前下鄉的公費醫師皆為受過住院醫師訓練的主治醫師了,也沒有讓偏鄉機構有因為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而減少公費醫師的工時(很多人都還是苦哈哈的一年值365天),要推給納入《勞基法》實在是扯得太遠。且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後許多醫院配合專科護理師的政策,對醫院以外的醫療機構影響不大,也讓住院醫師的勞動權益改善,病人安全更有保障。

那為什麼衛福部點頭答應四所大學增設醫學系呢?

目前得到的說法是為了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衛福部也同樣表明,開放的醫學系名額皆為「公費醫師」。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對政府部門比較方便的做法。原因如下:

1.增加公費醫師名額不等於增加全體醫學生名額。

台灣的醫師資源「不患寡、患不均」,除了急重症及其他科別的不均之外,城鄉差距也是一大問題。衛福部若希望增加公費醫師的數量,應該同時減少自費醫師名額,將所有醫學生的總量根據全國的醫療需求做一個管控。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說「增加公費醫師對偏鄉有幫助」卻忘了衛福部應該要把關的重點所在。

2.偏鄉醫療的問題真的是增加公費醫師名額能夠解決的嗎?

其實許多民間及政府的研究都指出,公費生制度至今實施40年來,訓練出的公費醫師留任偏鄉的比例仍然十分低落,表示目前的公費生制度成效不彰。與其增加六年後才會變成醫生(加上訓練變成10年)的醫學生名額,不如好好面對當下的問題,想辦法改善缺失、增加誘因,讓現下已經很有能力的年輕醫師願意留任。

公費醫師為什麼留任率不高?

其實公費醫師每屆少少的幾十人,為何不願意留在偏鄉?說真的以我身為公費醫師的甘苦談,大家在選工作的考量,不外乎分為「自我實現」以及「現實條件」兩個部分。

首先是自我實現,當時和我同樣選擇醫學系的同學,有些人是成績很好順理成章地填高分志願,有些人則是很理想地懷抱著懸壺濟世的夢。(我自己當初是看到連加恩的故事,滿頭熱血就簽下去了)

但現實上公費醫師儘管有一身武藝,到偏鄉還是會遇到許多問題。比方說有醫師到了離島遇到山霸王,要求醫師違背自己專業判斷開立「當地習慣的治療」或是「給你爛梨子要你當蘋果用」;也時不時看到一些偏鄉醫師被凹要求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待命,沒有做到就是「罔顧人命」、欺負弱勢民眾。

說真的,那種熱血奉獻的心,真的要天時(政府機關配合)、地利(所在區域剛好需要你)、人和(不要惹到當地人)才有辦法實現。

再來談談現實條件,每個人找工作的考量不外乎錢多事少離家近吧,其實醫師也是一樣的。公費醫師因為醫師執照被衛福部扣著,常常會遇到被合作醫院「凹」的問題。

錢的部分,有醫院巧立名目扣醫師薪水、有醫院直接不裝了,底薪五萬給你誰叫你公費。事的部分,有醫院要復健科醫師去看急診,也有醫院不願意投資設備卻要求醫師用古董醫材看診治療。家的部分呢,公費生制度常常是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要把醫師們從金山調到金門、從南投調到蘭嶼,搞得很多人根本沒時間處理家務事,妻離子散、苦不堪言。

有人說誰叫你簽了公費?既然簽了那就摸摸鼻子乖乖做完吧!

其實這是非常可惜的做法,醫師是一個和社區有非常緊密連結的行業,在一個地方工作幾年後和患者和同事都會建立起很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條件相差太大或是真的受了委屈,其實很多醫師都不喜歡換工作的。政府花費大把資源培養公費醫師,應該想辦法讓醫師們留任偏鄉的比率提高,而非短視近利壓榨短短的幾年,讓公費醫師們時間一到就頭也不回的逃走。

講了這個現實條件或許會被很多人炮轟公費醫師不該要求太多,但我已經還完公費了,沒有利益衝突。真心的建議政府機關想辦法提升公費醫師的環境,因為留任一位公費醫師比你培養五個公費醫師的效果還好啊!不改善的話大家都只是服完刑期就跑走了,政府、醫師與民眾三輸。

做了一番研究後,再加上自己公費醫師經驗所做出來的結論,我想建議政府幾點:

1. 在增加全國總醫學生名額前須進行審慎評估,維持總量管制。勿用偏鄉資源混淆焦點,忽視政府機關應把關之責任。

或許可參考幾年前成大增設牙醫系之方式,其他醫學系減招,以避免供需失衡的問題。或甚至考慮把關國外醫學系學生回國考照之資格,以保障本國醫師品質。

2. 勿寄望於十年後才訓練完畢之公費醫學生,而切實面對問題,著手改善當下公費醫師所面臨的各種困境。

日前使用菸捐預算規劃的「公費生獎勵留任補助計畫」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但施行細節及是否能夠獲得成效還有很多有待釐清的部分,懇請衛福部相關單位聯合工會以及公費醫師團體進行有效溝通,以期用最少的資源得到最大的效果。

且若真的要重新檢視公費生養成計畫,期以留任度較高的「在地養成醫事人員」為主,培養偏鄉在地人才。

3. 珍惜台灣現有的優秀醫療人才,勿將醫療團體之建言及配合健保制度之作為皆打為「濫用健保」、「黑心醫療」。

政府之公衛專家應與經濟學者及醫療團體一起,友善溝通互相信任,讓理論結合臨床,台灣的醫療制度才能在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繼續享譽全球,造福我們的國民。

延伸閱讀
缺電、缺糧與貿易戰夾擊之下,2021年的中國沒有樂觀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