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填鴨式教育長大的老師們,如何教育學生適應未來社會?

文:簡志峰(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台灣傳統的教學風氣為何偏重填鴨教育,因為工業革命後,台灣跟中國一樣,為了超英趕美,必須很快的時間將知識學會。就像是製造罐頭一樣,大量的罐頭送進工廠,擠壓入填滿罐頭的肉醬,封罐送出工廠販售。嬰兒潮時代(1945-1965出生)的學生都是這種製造模式,然而台灣教育歷經「九年義務教育」、「十二年基本教育」、及「九年一貫課程」,儘管有各種不同的理想,罐頭式的教學還是無法改善。儘管到了今日的「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還是有多數的人大舉呼喊回到過去聯考制度。

後慈湖的行館裡面寫著「知難行易」的四個大字,因為在過去知識很難獲取的年代,知識的獲得只從教師口述和少數的書籍記載。填鴨式教育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學得教師的知識、背誦記憶、練習及考試以確保知識的存留。然而這在嬰兒潮年代出生的人或許適用,因為那時候學生人數多,需要大量的勞工。當學生拿到成績單和畢業證書之後,學生的一技之長之後,就可以用一輩子了。

明華的世代輪迴?

明華(化名)的爸媽出生於嬰兒潮時代,從小明華爸媽希望他可以透過讀書翻轉勞工背景的家庭生活,所以花大筆補習費將他送往補習班學學科和才藝,但是明華不喜歡學習,反而喜歡看小說、漫畫、電視,隨便到處玩。這些補習班都是張貼著某位學生考上明星高中、某位學生拿到縣長獎、某位學生一學期進步80分,這些看起來渲染誇大的廣告張貼,讓明華爸媽願意將辛苦賺來的錢花在上面,就是希望明華可以上國立大學。

然而明華長大後沒有如爸媽期待,上了一所私立的大學,畢業後也在一家貿易公司當行銷人員,結婚後明華與太太迎來Z世代小孩(1990-2000出生)的孩子,明華一開始堅持不讓孩子上補習班,但是當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升學壓力迎面而來,甚至要多面向的基本能力考試,不是像以前一樣看聯考分數而已,課外活動、服務學習、各項學科分數都要納入計算。因此明華的孩子一樣在逼迫下,進了這些渲染誇大廣告的補習班,補著明華孩子非常討厭的學科和才藝,就只是為了上好的高中,終極目的就是考上國立大學。

明華明明知道自己小時候非常討厭上補習班,然而當他成為爸爸的時候,他還是希望孩子以升學好高中、好大學為目標,最後還是回到學科導向和分數導向的補習班,繼續著讓孩子上著提不起興趣的知識學習與考試練習。

這是填鴨式教育造成的結果,似乎國民教育的學習就是為了上好大學,而上大學之後,過去所學的知識都可以忘光。但是上了好大學就完成人生的目標了嗎?研究指出,現今有47%的工作會在未來20年消失,而65%的工作還沒被發明,意思就是未來世界中,機器人取代工作的速度會比產生新工作的速度還要快,那人要做什麼呢?

大學的社會學概論

記得筆者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社會概論課堂用了一本精裝本和彩色印刷的社會學原文書,20年後筆者翻著大學時代的書上筆記,發現書上原文的單字解釋只出現在前30頁而已,後面有將近300頁是空白如新的,筆者回憶起1999年的大一社會學老師是如何教這本原文書的。

每節課堂裡,老師逐一翻譯解釋著這本書,帶我們看書內原文的內容,試圖了解涂爾幹、馬克思、共產、殖民、文化等這些對當時身為大學生的我,算是艱澀的硬知識。我們的進度非常緩慢,有時候一節50分鐘的課根本翻譯講解不到兩頁,然而當初大學的我雖然不認真,卻也是坐在教室裡耐著性子聽老師翻譯。

這一切的教學在現今時代的大學簡直匪夷所思,因為教授基本上做的工作就是Google翻譯的工作。而填鴨式教育升學上來的我,甚至還覺得老師英文很厲害,怎麼知道這麼多艱澀的英文字?

時代改變了,現今的大學課堂上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了,若有的話,可能會被學生投訴到爆。然而現代的課程會是什麼景況呢?認真盡責的教授,應該會將整本原文書通盤了解後,做成簡報,然後在課堂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給學生聽,這個方式是教授先消化完知識再做傳授,但學生愛聽不聽是自己的選擇,只要在課堂上不要干擾教授上課,教授就感謝萬分了,因為學期末還要靠學生評寫高分的教學評量,讓教授在教學的分數上可以通過評鑑。這樣的教學培養出超級教授,但學生的學習成效並不會提升。

若是混一點的教授,可能會分配小組依章節報告,所以每周都會有小組報告,小組必須製作簡報,提問和帶活動。這樣的上課狀況會是當周需要報告的小組花時間討論,小組成員分配報告的內容,之後再將自己的部分整合成一份的簡報,由報告者報告。而報告當天呢?應該非報告組別在課堂上閒閒沒事做,其他學生愛來不來,報告小組報告的好不好,是報告組與教授的事,漸漸的報告小組只會面向教授做報告,其他學生做自己的事。

我們的時代改變了,Google和網路幫我們做了很多過去教授在做的事,但學習成效真的提升了嗎?

哈佛大學的上課狀況

來看看哈佛大學的上課狀況,老師完全沒有帶簡報,更沒有任何教具,對專業知識已經通盤了解的教授,一上課就提問:「請問誰可以說出涂爾幹主義的定義?」 當然哈佛還是會出現沒人敢回答教授的問題,或者下面就開始瘋狂Google或翻書應對,終於有個同學勇敢的接下這個問題,大略地解釋一下理論原理。接著教授繼續問:「請問涂爾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比較上有何差別?」 哇!這一個問題不僅要通盤了解這兩個主義,還要有分析及比較的能力,這下班上沒人敢接題目了。

教授開始抽點了,倒霉鬼被點到,憑著昨晚在圖書館徹夜未眠的死K書印象硬是說上幾句,老師補充了一些之後又繼續問:「涂爾幹強調社會要有細部的分工,馬克思強調勞工要有激烈的抗爭,兩者提出的時空背景有何不同?若將兩個學說放在今日的勞資社會,會有什麼樣的景況?」 這個題目不只要閱讀過兩位學者的著作、分析與比較的能力,還需要有綜合和創造的能力。一樣沒人敢回答,老師繼續抽點著,下一個倒霉鬼幸好昨晚有在網路上大略看過兩位學者的著作,並且憑著自己在大學的實習和高中的打工經驗裡大概了解現代社會勞資的問題和工作環境,因此可以靠著自己的經驗和大量且快速地閱讀中,回答教授的問題。

為何哈佛的學生每天在圖書館徹夜閱讀備課,上課幾乎是絞盡腦汁,咬緊牙關,因為在課堂上只要被點到三次回答不出問題,幾乎該堂課就等於被當掉了。然而比較台灣多數大學的上課狀況,老師是徹夜備課,上課絞盡腦汁、咬緊牙關地想將自己的知識,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學生愛聽不聽是自家的事,學期末教學評量可能還寫了「上課太無趣」、「笑話不好笑」之類的質化評語。

填鴨教育成長的老師該如何進化

台灣大多數的大學上課方式,所謂的「大多數」就是去頭去尾,頭是國立前段班頂尖大學,尾就是私立後段班大學。若是人文領域學院的,必修課多是報告型式,老師再補充說明和帶討論;若是理工學院的,多是教師直接講授,課堂可能會安排題目練習或平時考;若是通識課或選修課,基本上也是教師講授,再安排活動和討論。

雖然教育部一直在推行跨域開課、雙師開課,但是實質推行下來會發現,大學教授大部分是把自己關在研究室做研究,或者專注於自己領域的教學和服務,加上常有的行政會議、招生、和計畫,幾乎沒有時間與其他老師一起共備課程、課後議課、或創新創課。

因此最佳的一人課堂,還是有幾種建議的操作模式。

一、翻轉教室:先規劃影片讓學生在家預習,到課堂上再分配小組練習習題或討論,課堂小組討論可融入遊戲機制,讓小組進行競爭、搶答、積分累積等。因為過去傳統課堂上都是老師講課,回家再作習題演練,所以如此的做法稱為翻轉教室。然而人總是有惰性的,此方法常發生的問題就是學生沒看影片,到課堂上無法討論或一起解題,或者教師沒有預錄足夠的影片量讓學生觀看等問題。

二、翻轉教室+學思達:為了解決翻轉教室的問題,學思達是很好的解決方式。學思達的五個步驟是:(1)學生自學、(2)思考問題、(3)小組討論、(4)學生表達、(5)老師統整(張輝誠,2014)。第一步驟是利用在課堂的時間進行學習,約佔15-20分鐘,此步驟可彌補翻轉教室中學生沒時間或沒意願預先學習的問題;第二步驟是利用練習題讓學生演練或思考,例如簡答題、計算題、是非或選擇題,此步驟可以規劃簡單的記憶理解問題,也可規劃高層次的應用及分析問題,端看學生程度和學習吸收狀況;第三及第四步驟則是翻轉教室的課堂操作部分,即為群組討論及學生表達;最後才是教師的重點統整及完整解說。上述五個步驟中,學生自學最重要,其他步驟均可依照時間調整或省略。雖然說此方法可以解決翻轉教室學生不願意預先學習的問題,但是課堂時間的掌控,以及學習載具(講義、平板)難以做到一人一份的問題均需要克服。

三、翻轉教室+學思達+拼圖法:此方法僅適合人文社會領域的課程帶領。為解決上述問題,步驟為(1)共同觀看影片、(2)帶領者簡要講授主題重點、(3)拼圖法討論研究主題、(4)小組準備簡短報告、(5)報告及討論。第一步驟共同觀看主題相關影片則可解決學習載具不足的問題,而帶領者(教師或報告小組)可以歸納、補充說明(第二步驟),而拼圖法(1)需要小組分配專家主題、(2)個人在課堂上研讀專家主題、(3)至專家小組討論主題、(4)回到小組報告各自精熟的主題。然後在接上述的第四與第五步驟。

當然教學設計還有相當多方法,這會是教學設計原理、教材教法的專業,上述方法適合大學及國高中分配多堂課的單一教師帶領,然就人文社會及理工科目不同的領域帶領,需要有所微調和修改,這些端看教師經驗及學科需求了。

結語

因為網路上爆量的知識已經讓這個世界轉變成「知易行難」,現在的學習要更著重「自學」與「跨域」的方式與能力。若老師還是用過去嬰兒潮時代的授課方式,「口述傳授」、「手寫記載知識」,如何能教出面對任何行為、思考都會被機器記載,知識都是機器產生的時代呢?

填鴨式教育是過去工業化社會,希望員工在工廠裡的每個技術都能純熟、保證品質一致、每個人只需要一種技術就可以活一輩子了。但教育本身不是罐頭式的填鴨,孩子不是一批批的送入生產線、灌入填裝物、再一批批的送入社會中繼續製造更多的罐頭。教育是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潛能,讓他們學會未來20年後,想像不到的未來社會中,可以擁有快速學習知識的技能,及面對知識產生興趣的態度。如何能激發不同孩子的潛能,教育出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求知的能力與態度已經比知識重要太多了。

延伸閱讀
「無兵可用、有兵誤用」的台灣國軍,如何「抗中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