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走向「一人一國」,選邊站的時代正式開始

文:陳述之(企管顧問,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生活在台灣的人民非常幸福,我們享有「一人兩國」的選擇空間,至少有兩個國家、至少有藍綠紅三群政客在爭取我們的心。一方面我們生來就是中華民國國民;二方面,自兩岸交流以來中共就不斷施惠於台灣人,由早期高層政經人士,2012年以來又逐步讓台灣人享受準國民待遇,讓我們「被」雙重國籍,有意無意的參與了以民圍官的統一戰線,成為中國夢的夢中人。

「一人兩國」的選擇空間得以展開,一方面固然是因兩岸執政者為了在兩岸的互動與摩擦中蹭出正當性。二方面也因有上百萬台灣人經由直接遊走兩岸,一手在台灣拿民主空間,一手在大陸拿市場機會,而更多的台灣人則間接享受兩岸互動的外溢效果。官有所好,民有所需,上下合拍,造就「一人兩國」的異度空間。

務實與投機的台灣人,正逐漸走向「一人一國」

台灣人希望在兩岸各取所長,可由多次民意調查中得到反映。在身分認同上,大約自2005年以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認同,即所謂排他性的台灣人認同即超過50%。在主權地位上,大約在2000年以後希望兩岸關係維持不統不獨現狀的比例超過50%。

台灣人有自己的身分認同,但却未走上民族國家的獨立建國之路。正面表述是務實追求自己最大利益,享受現況的好處。負面表述是投機的迴避改變現況的風險,想在兩岸政府的討好中獲利,從而陷入想做自己,但又不敢做自己,身為台灣人但又兼做中國人的人格分裂、曖昧尷尬中。

但這種曖昧尷尬即將過去,2019年最後一天的反滲透法通過,反映了台灣人要開始由「一人兩國」走向「一人一國」。

反滲透法在官方與民間激起的正反迴響,一方面反映了在開放民主社會,希望由政府依法行事、封閉漏洞,以保護選舉與決策過程不受外力干預;二方面是開放民主社會,不希望由可能依黨派偏見選擇性執法的政府進行封閉,限縮了接觸不同訊息與利益的機會,限縮了做出不同選擇的自由。

開放必然帶來境外資源與影響,有得有失,反滲透法得以通過,反映了面對中共影響,台灣似乎更在意的是被保護的安全感。

「一人兩國」的時代結束,選邊站的時代開始

兩岸將逐漸回復到兩蔣時期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這次的新三不將不同於老三不,它不再是高層政治人物的威權決策,而是台灣人在直面大陸後損益考量的結果,它將有高度正當性、強固性。

灣灣回來吧,中共以準國民待遇向台灣人招手;台灣以認同與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向台灣人招手。對台灣人而言,要不留在台灣,減少與大陸接觸,專心做台灣人;要不投向大陸,專心做中國人。台灣人將迎向一人只能選一國的清晰日子,遊走兩國,享受台灣民主空間,又要享受大陸市場利益的一人兩國、兩邊得利的模糊日子將逐漸成為過去。

延伸閱讀
屆滿60年的《日美安保條約》,或因中東局勢而難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