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室實習初體驗: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我認為不盡然

文:吳東憲(台灣大學經濟系二年級)

我是一個經濟系二年級的學生,今(2020)年暑假,申請到了中研院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室當暑期見習生。

雖然經濟和生科不大相干,但基於對生物領域的興趣,促使我嘗試踏進生科的研究領域。

經過這些時間的觀察,我的研究生活到底長怎樣?這段生活如何影響我的思考?以下是我的所見所聞,希望我的經驗能給迷茫與好奇的人參考。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我認為不盡然

研究室是一個各司其職的團隊,大家在各自的軌道上運作,卻不平行,在研究的路上互相扶持。有人說,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但我認為不盡然如此。至少在我待的研究室,會有人在研究瓶頸中伸出援手。

在剛進到研究室時,對我來說雖然是新的環境,卻不會覺得難以融入。在這間研究室中,大家各自肩負著自己的研究計畫,但會彼此支援,會和研究室的夥伴們討論研究遇到的瓶頸。或許是研究論文中的措辭,又或是研究方法出了差錯,都會有人願意互相討論、給予建議。

而我很幸運的在這段時間身為研究室的一員,剛開始讀論文對很多學術名詞都不懂,時常在字句上鑽牛角尖,學長姐們為我解惑時都會把觀念講解得很清楚,也會告訴我該往哪個方向深入,深刻感受到研究室的團隊精神。

研究不是關起門來「埋頭苦幹」

除了做好研究,讓外界了解自己的研究結果也是必需的。因此研究室也非常重視研究海報的呈現。

進到中研院後,會很容易發現各個研究室在走廊牆上懸掛的研究海報。這些海報就像是各個研究室的簡歷,也是宣傳研究成果的一種方式。透過這些海報會發現每間研究室的專攻不盡相同,有的老師研究的是水稻(Oryza sativa),有的老師研究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如此能讓進來參觀的賓客不需透過人員介紹,就了解一間研究室的研究主題。

研究室不乏和外界的學術交流。除了中研院內不定時會舉行學術研討會外,研究室的成員也時常參加國際間的學術研討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從他人的研究得到啟發,也可以了解到時下主流的研究。而站在許多目光之下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挑戰之一,尤其對許多專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考驗著研究人員的膽識與表達技巧。

在研究室內部,平時會有每週一次全體的會議,有時會報告研究計畫的進度,讓研究室的夥伴知道自己的現況;有時會分享一篇最近閱讀的論文,提出問題並討論,以其為鏡,反思自身的研究。

大家通常都很踴躍討論,有次甚至會議結束後半小時,大家仍熱烈討論沒離開會議室,幫成員對外的短講提供建議。

我在這段期間也向大家報告過一篇論文,過程中認識一些植物適應乾旱或鹽害的基因調控模式。透過這次經驗,才真正體會到報告一篇論文就像是說一個故事,而我還需要好好磨練把故事說精彩的能力。儘管過程中壓力非常大,最終仍有所收穫,不論是認清自身不足,或學習到新的知識。

研究工作是現實與理想的互動

學長姐們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動機是什麼呢?一問之下,才發現大家投入研究領域的想法不盡相同。有的人因為能夠體會知識帶來的愉悅,在研究室滿懷熱忱的從事研究;有的人則是先到業界待過,發現工作用不到太多先前所學,或工作內容繁瑣感到失望,轉而投入學術研究;也有人之後想到業界闖闖,決定先到研究領域充實自己。

研究並不是個容易抽離的工作

研究室的成員們作息很單純,幾乎整天都坐在辦公桌前(註)。下班後雖然是放鬆,但有時也會突然想到研究的東西。研究室的學長姐也說,靈感有時就是在洗澡時或睡夢中跳出來的。而我在研究室的這段期間也有這樣的體會,常常坐在公車上看著窗外風景,突然對計畫有些想法。可以說學術研究是一種不易從生活中抽離的工作,那或許是沈浸在熱忱和興趣的結果。

​​

註釋:研究生的日常工作模式,會因目標領域的研究方法差異而有不同,有些可能主要著重在電腦操作計算或資料蒐集,有些則會需要到細胞房、動物實驗室或實地現場勘查等不同場域,進行實驗的操作。

​​

我所在的研究室,主要從事生物資訊學和表觀遺傳學方面的研究。表觀遺傳學是決定基因如何表現的一門學問,常常擁有同樣基因序列的狀況下,卻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型,其中的調控或許和環境因素及發育階段有關。

舉例來說,擁有相同基因型的水稻,在經過表觀遺傳機制修飾過後,根據修飾的基因片段不同,就有可能高矮不一,或種子的數量、大小有所差異。

擁有相同基因型,還是可能有不同表現型

而研究室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中,包括探討基因調節和環境刺激交互作用的研究,像是雞肉絲菇的出菇機制。另外也有和發育階段相關的研究,例如老鼠生殖母細胞的研究。

為了瞭解表觀遺傳機制如何修飾基因,就需要生物資訊的輔助。生物資訊的發展開創了新的研究程序,可以透過程式語言分析研究數據,比對基因序列,看看表觀遺傳機制修飾過後造成什麼變化。相較於以往的研究多半只能針對單一基因研究,現在透過生物資訊則可以同時研究全部的基因。

我所在的研究室時常獲得需要生物資訊分析能力的實驗室,邀約共同執行研究、解決生物問題。生物資訊的研究分析也是為什麼研究室的成員大多坐在辦公桌前,他們不必像一般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員需要穿梭在實驗室當中。因此在我們的研究室當中,做實驗的空間只有一個角落,但每個人都需要一台電腦與網路。

研究的目的,不該只局限於「應用」

好奇之餘,問了研究室的學長姐當初為什麼會想研究表觀遺傳學,得到了值得深思的一番話:「常常我們都被肉眼限制住,很多人只想在農業應用的時候,追求好看的品種,而中間被忽略的過程也應該被重視,對知識的探求不該侷限於應用。」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自己內心有種衝突感湧升。

大學選課總會問自己學了這些是否有用,卻忽略許多前人知識的累積或發想,都不一定是當時的他們以應用導向去建構的,然而那些知識卻總有一天會被拾起、發揮作用。

我想這和博雅教育的作用很像,許多微小的知識或思想,都不該以是否有用去決定該被保留或摒棄。它們會紮實地撐起整個知識的結構,讓人們更了解當今的世界。

透過這段時間的觀察與思考,我也被秉持著熱忱從事研究的學長姐的思想感染了,我想,未來我會憑著興趣與熱情,為這世界的知識建構的更加完整,而我也會這樣建議想投入學術研究的人。

如約翰.亞當斯所說:「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就有可能自由地去學習數學和哲學。我們的孩子應該去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學、自然歷史以及航海、商業和農業,以便於給他們的孩子機會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像以及編織、瓷器。」鋪墊知識的基石,讓後代有更多開創的可能。研究的價值是什麼,答案不正完美地體現在這段話裡嗎?

延伸閱讀
「我感覺比20年前好!」川普推特大爆走,有可能是治療藥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