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最壞的時代,最好的開始?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開場白,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狄更斯的這句名言最能形容台灣的高教現場。少子化危機,自107年開始正式進入「十年落底倒數」,今年(109年)恐將迎來崩跌走勢,一年可能少掉2.4萬名新生,等於40所後段班大學一個新生也招不到。

掙扎多年的大學退場,今年變成高教界最嚴峻難題。但危機也是轉機,更是學生的選擇良機。

粥多僧少 擦亮眼睛找所愛

當大學入學從「僧多粥少」變成「粥多僧少」,學校為了爭取學生,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創造差異化特色,以期打破學生與家長的選校迷思,讓自家優勢成為學生的第一選擇。

《遠見》分析大學轉型的三個策略,包括打國際盃、深耕在地和產學結盟。例如中央大學主打天文領域、中興大學鎖定稻米研究、政治大學以國際漢學為號召,邀請國際大師、參與國際大型研究專案,展現打造世界級研究中心的企圖心。南投暨大師生則發揮所學進駐社區,為在地觀光、小農、長者照顧注入心力。

產學接軌更是最接地氣的彌補學用落差的心法。直接針對企業需要的人才開課,請來企業高階經理人擔任業師,提升學生的就業戰力。這種「對接企業與產業的模組化就業學程」,讓許多優質技職科大創下超過96%畢業生「畢業即就業」,大四生「沒畢業就被企業預定」。今年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企業主青睞技職畢業生比例首度突破五成,可見技職轉型的努力。

技職成就,應給予掌聲;今年特刊因此首度以技職畢業生當作封面人物。台北科技大學產專班的楊婷喻在去年俄羅斯喀山的技職奧運上,拿下台灣史上首面汽車噴漆金牌,榮膺大會選出的台灣代表團MVP。現在在BMW台灣代理商車廠工作的漂亮女生楊婷喻,一次次練習鍛鍊基本功,正是技職教育的核心精神。技職生是台灣產業的社會中堅力量,卻因傳統觀念備受忽視,近年終於被大眾看見,證明技職教育只要找出自身最佳優勢,依然能夠站上國際,成為世界第一。

今年《遠見》更特別執行了兩個大調查,在「企業最愛大學生大調查」中,出現了理工、文法商、餐旅企業最愛大學,由清大、政大和高餐三分天下的狀況,顯示在大學變多下,企業「當選擇變多,就要選最好」的人才集中傾向變得明顯;另外與104人力銀行合作的「18學群起薪十年趨勢大數據報告」,則發現跨界時代來臨,資訊、工程依然是明星產業,但教育、文史哲也開始翻身。

在台灣「高教新生元年」的關鍵時刻,學生可善用特刊資訊,讓大學四年,變成發展未來職涯的最堅實起跳板;希望大學也能轉型成功,達到雙贏目的。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