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小說獎的殊榮!《金翅雀》揭露破碎人生的療傷旅程

一隻優雅的金翅雀佇立於牆上的鳥食槽,彷彿能穿出畫作的神情凝視著前方,輕柔的羽毛搭配著樸實卻典雅的色澤──也許這幅《金翅雀》看似平凡,但它運用視覺陷阱手法點綴的筆觸,使其成為荷蘭(Netherlands)國寶,更是當今世代別具意義的名畫。

這幅真實存在的畫作有著顛沛流離的歷史,它是1654年由荷蘭藝術家卡爾法布里蒂烏斯(Carel Fabritius)創作,遺憾的是,他在同年的軍火庫大爆炸中罹難,作品幾乎全毀、《金翅雀》畫作也不翼而飛,但1865年卻在比利時(Belgium)重見天日,成了荷蘭藝術黃金時代流傳至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真實名畫背後細膩故事

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歷史,成了美國(USA)作家唐娜塔特(Donna Tartt)的創作源起,她以《金翅雀》名畫的背景為基底,運用細膩卻宏觀的筆觸,勾勒同名小說引人入勝的故事爆發力,該著作不僅獲得普立茲小說獎榮耀,年度十大好書和最佳圖書的殊榮,更讓這部作品有著不可撼動的文學地位。

故事描述,小名「席歐」的席爾鐸戴克在13歲時最後一次見到母親,他們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席歐離開去逛另一個展示間,幾分鐘後,恐怖份子引爆炸彈,毀了幾幅無價的名畫,同時也讓席歐的人生永遠破碎。

這場悲劇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展開充滿波折的漫長探索過程,經歷了悲傷和自責、重生和贖罪、友誼、甚至是愛。

經過紛亂的幾年,席歐長大成人。他一直偷偷地藏著一個獨一無二的珍貴寶物,是在悲劇的那一天他跟他母親唯一的聯繫:一幅無價的畫作──上面有一隻被鏈條鎖在棲木上的小鳥,一幅金翅雀的圖畫。

名畫呼應著沉重人生

事實上,金翅雀是17世紀在歐洲頗為流行的寵物,原因之一是經過馴化的金翅雀可以學會用一個微型水桶從碗中舀水,可愛的模樣深得人心。

因此,作為一種寵物,畫家畫中的金翅雀腳上自然有金屬繫鏈;而在電影中席歐歷經童年爆炸案失去母親後,他的心也彷彿畫中的小鳥,永遠被鎖住無法自由翱翔。

年幼的他,必須隨著意外提前逼迫自己成熟,在正應當享受童年、和同儕快樂玩耍的年紀,他背負著人生重擔,更用最堅強的意志,活在一個不知該如何生存的渾沌世界,而自己又該如何面對?

深刻的文字 讓影像轉化成了一門學問

小說作家唐娜塔特最厲害的,在於她雕琢文字的強大能耐,她能夠寫出一景一物的特殊氛圍,再以時間和空間的光影變化,幻化出人心底層的思緒,如此強大的著墨能力讓電影畫面的呈現成了一大考驗,但能夠讓作品迸發出影像,是許多書迷津津樂道的事。

導演約翰克勞利(John Crowley)自認是這本小說的頭號粉絲,他表示:「我是幾百萬書迷中的其中一個,甫一出版我就讀了,不過這個故事包含了許多元素的混合,這種看待悲傷和恥辱的方式很有意思。這個孩子在他失去母親後,就一直受困在那個時刻,而他長大成人後,他的困境卻變得愈來愈難解、愈來愈複雜。」

「我發現這是非常鮮明、極度令人難忘又令人感動的閱讀經驗,如果你想把一本書拍成電影,這種深刻經驗是很重要的,因為你會想要緊抓著不放,不斷回去那種第一次閱讀時的感覺。」

而安索艾格特(Ansel Elgort)飾演主人翁席歐,他分享他的感覺:「這是一齣美麗又私密的戲劇,會吸引你身陷其中。這個故事是描述被奪走的人生,還有單一毀滅性事件的漣漪效應。」

畢竟,很多時候,意外總是在一連串巧合下誕生,更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刻,有著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電影探究著這樣的議題,也引領著觀眾,再次挖掘、抽絲剝繭劇情的細膩和震撼。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