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借錢你該不該幫?富媽媽三原則釐清:有時不幫,更好

「家人來借錢,該不該幫?」為了錢吵架,是家庭中稀鬆平常的事。當面對家人投資失敗、親戚欠債、兄弟姊妹周轉不靈,向你求助時,該如何處理才能兩全其美?擁有14年理財經驗、有「富媽媽」稱號的李雅雯用親身經歷,教你三原則釐清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16年前,我遭遇一場『家人的金錢勒索』,這是我一段非常糾結的人生經歷。」李雅雯說,那年她27歲,與在電子業工作、交往八年的未婚夫,拿著一筆共同儲蓄的160萬元結婚基金,興高采烈地籌備婚禮。

未料,某晚未婚夫哽噎對她說:「我哥被人騙了,欠200萬元的卡債,來找我借錢。我不幫,就沒人可以幫了……」未婚夫的想法是,他們還年輕沒有小孩,電子業收入又高,堅決幫哥哥還債,但李雅雯堅持不願意。

原因是李雅雯從小家裡就有金錢債務的困擾。叔叔是瘖啞人,沒有固定收入又好賭,父親長期將薪水拿給奶奶,幫助叔叔的生活,但叔叔拿到錢還完賭債,轉身又再賭。李雅雯的媽媽在菜市場工作,她從小就看叔叔和媽媽扭打成一團,接著叔叔從收銀機裡,抽走一疊疊鈔票的畫面,「對我來講,是很恐怖的經驗。」

因此,碰到「未婚夫哥哥卡債」問題時,李雅雯認為「親兄弟要明算帳」,即便有錢可以幫忙還,但未來呢,會不會有下一次?但未婚夫始終相信,家人就是要互相支持、互相協助,為什麼不能對家人伸出援手?

哥哥卡債問題,讓兩人關係觸礁。每次談話都以激烈的爭吵結束,半推半就下,她答應結婚並償還債務。但,婚後才是惡夢的開始。

李雅雯的丈夫用個人信貸,幫哥哥還卡債,每月須還款1萬3000元,另外,還要付給公婆1萬3000元的房貸費用,也是名義上的孝親費。

當時,李雅雯在台北就讀博士班,兼職教書,每個月3萬元收入,丈夫月入4萬1000元,光是丈夫家裡,就要固定支出2萬6000元,接著還有兩人的房租、生活費、交通費、保險費,以及爸媽的贍養費等,一筆又一筆的支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幫還家人債務的十年日子裡,和丈夫不停糾結、爭吵。雖然後來李雅雯學習理財,並靠房市、股市投資翻身千萬富婆,但她回過頭來思考理財的意涵,有很深刻的體悟:「理財,不是自己做到極致,就能成功;更多時候,要處理好『家人』,才能前進。家人,才是理財的關鍵人。」

李雅雯說,提及理財,很多人都在討論開源節流或是存股,但這些理財,都避開了「家人」的問題。她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透過自身的理財經驗,以及與家人的債務經歷,統整出一套「財務界線原則」。

當面臨「弟弟欠錢我該幫還嗎?」「公公一個月要拿5萬奉養金?」等家庭金錢問題時,每個人都能透過以下的原則,來釐清自己到底該不該幫?

pixabay
pixabay

pixabay

原則一》了解因果,有時「不幫」才是真的「幫」

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誰種的因,誰得的果。就如丈夫哥哥的卡債,比較正確的做法,不是幫哥哥還債,而是讓哥哥承受事情的結果。也就是,不管過得多辛苦,都要哥哥親自還自己欠下的債,讓他承受惡果,也許就會逐步修正,有所收斂。

身邊親友能做的是,支援他為還債無法顧及到的「生活支出」。例如可以表達關心、發自內心地說:「除了幫你還錢,還能幫忙做點什麼?」可以送上幾包大米、食物等,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支持他的家庭與生活。

或許在拒絕的過程,會遭受破口大罵、亂摔東西,但要保持冷靜,「抽離」就是一種「距離」。

李雅雯強調,「每個人都要捍衛自己的金錢地界,」重要的是,在捍衛的過程中,要記得找「後援」,像是閨蜜、教會團體、家人或朋友等,激勵、療傷並為自己打氣。

原則二》勇敢說出自己的不喜歡

李雅雯說,16年前,她不喜歡也不願意「還別人的債」時,她沒有勇敢說出來,害怕當壞人,被看作是壞媳婦。但時間累積久了,內心開始憤怒,接著不喜歡回婆家、不愛吃年夜飯、開始挑剔丈夫,讓關係變得惡劣。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她會勇敢說「不」,即便不安、恐懼,也要大聲說不。因為到了現在她才懂,勇敢說出自己的不喜歡,是很值得冒的險。

而她也強調,說出不喜歡、決定露出自己的「界線」時,一定要自己當面對當事人說,不要透過中間傳話;再來也不要忘了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如果一時做不到,也不要放棄,因為做出改變,是需要時機的。

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原則三》先為自己負責,再滿足他人

李雅雯說,借錢出去時,一定要先問自己為什麼,看清楚自己的「動機」。

例如想要借錢給家人,到底是因為想幫助家人,或是怕被討厭、沒面子等,試著以平衡的、真心的方式回應這些問題,當「內外一致」時,才能真正感到安全。

至於如何判斷,這筆錢該不該借?最重要的原則是,先為自己負責,再滿足其他人。

李雅雯強調,金錢的察覺力很重要,她鼓勵民眾先記帳一個月、推算12個月的食衣住行費用,再加上年度支出如保費、繳稅等,估算出一年大略所需的生活費用,先幫自己準備好「未來」的費用。

例如55歲沒有工作之後,不想生活品質太差,需要500萬元的話,現在30歲,有25年的準備期。換算起來,每年要存下20萬元,每個月至少要存下1.6萬元,扣掉所有生活支出、這筆儲蓄金額之後,心有餘力再滿足其他人。

「當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拉起來,要撐過半年、一年,不要妥協,」李雅雯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無法拒絕家人,很多時候都怕失去愛,所以不願意拉起財務界線,最後可能導致一種扭曲的依附關係。

「但你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會有愛。如果你知道愛的存在,就會比較有安全感,而且能理性地去釐清、設定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她建議。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