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愈老愈快活

總編輯的話:愈老愈快活
總編輯的話:愈老愈快活

作者:費文(講義雜誌總編輯)

這次COVID-19疫情,感染後死亡率最高的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老人是否應該為逐漸邁向暮年,而感到悲哀呢?

心理顧問作家Bob Brody,最近在紐約時報發表他的另一種看法*,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今年68歲,我認為老年相當美好。你會問,這怎麼可能?老代表歷史。老表示你已來日無多。面對這些事實,尤其是疫情期間,要樂觀面對人生真的不容易。但,不可思議的是,我目前卻過著此生最佳的日子。年華老去,但在許多方面讓我們覺得更幸福這件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祕密。

研究報告指出,年長者比較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也比較不會有不愉快的回憶。「年長者較懂得應付壓力,包括這次的疫情,」Patty David說,她是樂齡會(AARP)的主管。

為了對抗這次疫情,我更加強我的運動。我花更多時間去公園走路,也停下來欣賞花朵,傾聽鳥兒歌唱,我也吃新鮮蔬果以提昇免疫力。我再三重看我和稚齡小孫女互動的影片,而且努力不去接收負面的新聞。

我利用電話和網路,更常聯絡家人、朋友和同事。在住家附近,如果碰到銀行的人,超市收銀員,門房和鄰人,更熱切打招呼,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舉動。善待他人,主動打招呼。

最近幾年的一些研究報告,與我的個人經驗吻合。2015年芝加哥大學一項心理健康的報告指出:從1972年起,30年中有23年,65歲以上的人覺得比其他年紀的人「更幸福」。例如2014年,65歲以上的人,38.5%覺得「非常幸福」,相較於50歲到60歲的35.3%,35歲到49歲的32.7%,和18歲到34歲的30.2%。

根據加州大學2016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較年長的人有較高的滿足、幸福、身心健康的感覺,較少的焦慮、沮喪和壓力。年紀愈大,我愈能接受現況,我可以接受現在的我與以前的我不一樣這個事實。年輕時,有無數的不確定會折磨我們──關於我們的Idendity(我是誰),社區的角色,人生的哲學──這些大部分都消失了。現在,我十分確定我所喜歡的(安靜,獨處,閱讀,電影,籃球),和我不喜歡的(吵鬧,人群,冰球)。

我讓從前那些令我心神不安的事物拋諸腦後。我開始能夠隨心所欲了,我從小到大所承受的那種「長大了會怎樣」的懸念也不見了。

我終於能夠很容易地分清是與非、美與醜。我能靠直覺告訴我,什麼是我珍惜的(健康,家人,朋友),什麼是我應拋棄的(為掉髮、牙齒、靈活度、投籃而焦慮)。我變得更有智慧,也更了解我知道的是多麼少─也了解我永遠不會變成萬事通。

我比以前更具野心。年齡愈大,我要的愈多─更多太太的擁抱、朋友的聊天、寫作的挑戰,以及更多在夏天喝著Chianti紅葡萄酒的午餐。

親密的關係,在人的一生中,比智商、基因、社會階級或任何一項單一因素,更容易使人感到幸福。哈佛的一項研究指出:「在50歲時對人際關係感到最滿意的人,在80歲時最健康。」因此,面對這些研究的發現,我會在意變老嗎?再說,我有幸還活著,怎能抱怨逐漸變老呢?

我很慶幸身心健康,有足夠的錢(多多少少啦),而且家族和樂。加上,我從未感到已經上了年紀,或看起來像個老人。根據樂齡會的一個報告,60歲以上的人有57%覺得真的比以前更年輕,相較於40到59歲只有42%,以及18到39歲的27%。對了,我要特別聲明,我絕不是「老老」(old old),它主要是指80歲以上的人。因此,請你稱我為中年人,或「少老」。我是年輕的老人,離老邁還有好多年的距離。我的年紀像是輕聲的提醒,而非警鈴大作的警告。

聽起來有點怪,但沒有什麼比這次疫情讓我對一生已有如此豐富的經歷感到更高興。對我來說,年紀大表示我努力才賺來長壽。也表示在變老的過程中,我大無畏地去擁抱新機會。也表示我不接受傳統的看法,以為68歲要去學義大利文太晚了,或者再去寫一本書太老了。

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

費文

ja168j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