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一點情

善用一點情
善用一點情

作者:李翊菱

書寫,最不花錢的修行方式

回想年輕的歲月,走到哪兒手上一定捧著一本書,即使婚後仍維持這樣的習慣,沒有閱讀相伴的時刻,總充滿不安。同我這一代的朋友們,不知不覺也走到了「超越耳順,即將進入隨心所欲之齡」。有幸,可以見證網路時代的閱讀方式,初始有新鮮感也覺得方便,久而久之總覺少了些什麼?

近日強烈想脫離俗務,終於找到時間坐在書桌跟前,取出歷經數十餘載的筆記本。筆記裏寫滿了與書的對話及個人心得,頓時找到自己少掉的那一份感覺。於是規定自己開始重新閱讀紙本書籍,並寫下讀書心得或摘錄金句。我心終於有了歸屬感,因此借用咱們的英美文學博士顏元叔先生的書名《善用一點情》來療慰內心的空缺。

顏教授在《善用一點情》書中,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和年輕人談異性朋友交往、擠大學窄門,探討菸與酒、與父母師長溝通等觀念。重新閱讀民國七十年出版的書,挺有味兒的。即使表面觀點,老早不符合二十一世紀的人,但整篇文情卻帶動了我的心,想跟自己談戀愛,也因此決定讓自己的靈魂深處「善用一點情」。再次撫摸美麗的筆記本,拿起一枝寫起來滑順的好筆,運用肘部的肌肉控制著筆尖,舞出來的線條美極了。光是這一份觸動,不就是生命與感情的結合嗎?此時的美,是精神之美,不屬於物質的。誰說只有藝術家才能創造美的事物?終於明白美學大師蔣勳所言:「漢字書寫,是我與自己相處最真實的一種儀式。」書寫,不論工具是硬筆或毛筆都能使人專注於心,這是最自然的生命儀式。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這句莊子名言,提醒人要謙卑,讀書若無規畫,永遠無法「得知」。求知的第一階段,是在閱讀別人的觀點。而做筆記的好習慣可以在建立他人認知後,觀察作者對不同事物的解讀當作一份新資訊,再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可謂為求知的第二階段。我最享受的部分就是與摘錄重點對話,可以一邊兒認同,一邊有自己的見解做批注,目的在於觀察自己是否有思辨能力,或建立個人的價值觀,如此才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價值系統。哲學家伏爾泰曾說:「書讀得多而思考少,會以為自己懂得很多;書讀得多而思考也多,會看到自己其實懂得很少。」這說明了「懂得思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反觀自己閱讀電子書,因為資訊過多顯得有些囫圇吞棗了,更遑論思考。今年開始接續的不安事件,讓人心浮動,學習心靜成為生活必要條件。「人心若靜,心靈便多出了學習空間,自然明亮。人心若清,就能檢視自己的生命,懂得取捨。」文字書寫,是最不花錢的修行方式,特別是做筆記。我信手拈來看到十三年前我出版的筆記書裏,寫了這麼一段:「中國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特別是拆字與合字的遊戲,饒富哲理。母親常以臺灣俚語教我們:『人說話,要懂得關後門。』意思是說話要經過思考,不要隨情緒衝口而出。衝口而出的話,往往夾帶難以收拾的殘局。後門,就是一種局面。」「哲」的拆字,讓我如是回想。這就是中國文字的好玩之處,而書寫文字的妙境就能複習做人的道理。

我們雖然不是藝術家,何妨給自己的生命一種儀式?善用一點情,開始寫閱讀筆記,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