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走了好「心」碎…名醫:應是嚴重先天性雙瓣膜主動脈狹窄,死亡率不輸癌症!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國標舞女王」劉真不敵病魔走了!媒體報導,她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刀,術中突然心跳暫停,曾歷經裝上葉克膜、心室輔助器救治,原本以為有機會等待心臟移植,詎料竟然竟然撒手離世,享年44歲。關心她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遺憾,不禁也想問:經常運動的人在主動脈瓣膜狹窄發病前,會出現什麼徵兆嗎?平時,如果及早接受開刀手術,是否就有更大的存活機會?

(圖片/取材自劉真台灣微博)
(圖片/取材自劉真台灣微博)

問題一:年齡40多歲也會發生主動脈瓣膜狹窄嗎?

心臟科名醫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表示,依照劉真發病年齡、症狀與處置等研判,應該屬於「先天性雙瓣膜主動脈狹窄」(正常為三瓣),容易好發於40至50歲年齡之間,雙瓣主動脈瓣可能發生瓣膜狹窄或逆流。但是與患者本身否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慢性病,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如何發生的?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在左心室收縮的時候,必須完全張開,讓血流順利從左心室輸出到主動脈,將富含氧氣的血液送往全身。如果主動脈瓣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原因無法順利張開,變成一個狹窄的開口,於是就形成「主動脈瓣狹窄」。當血液不容易順利通過,心臟必須要做更多功,讓血液通過瓣膜,久而久之心臟會變得肥厚,當心臟血流供應就會不足,就會產生心絞痛或突然昏厥。

至於逆流,則是指瓣膜關閉的時候不能全將空間閉鎖,血液便會從空隙中流過,引發心臟的功能減弱。一旦狹窄、閉鎖不全(逆流),會產生胸口悶痛、呼吸急促,甚至昏倒,病情惡化時甚至引發心臟衰竭。

(圖片/取材自劉真台灣微博)
(圖片/取材自劉真台灣微博)

問題二: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人,平時在跳舞時可能會有什麼不適感覺?

張忠毅醫師說:「運動不見得能延長壽命,但是運動卻可以早一點發現問題!」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例,依臨床評估心臟功能從輕至重大約分成四級,不適症狀慢慢演進,如果一個人日常在不是太劇烈的情況下跳舞時,感覺會喘、胸悶不舒服,就有可能在第三級;至於第四級屬於嚴重程度,平時只要感覺爬樓梯2、3層樓就會覺得喘。心臟衰退功能是慢慢演進的,所以,平時就喜歡跳舞的人,應該會歷經至少1~2年有不適的症狀,只是不適症狀未及早察覺或未被重視,以致拖延到嚴重程度才就醫檢查。不過,以40多歲的患者接受開刀的時間,其實並不算太晚。

問題三:透過什麼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是否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

及早揪出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張忠毅醫師表示,其實理學檢查就是很好的利器,除了透過聽診器可發現心臟是否有雜音,確認有雜音再使用超音波可以預估瓣膜狹窄的嚴重程度,包括開口大小和穿過瓣膜壓力的差別等。正常開口為 2至3平方公分,但是小於1平方公分,就屬於重度狹窄。此時即可以考慮開刀進行瓣膜置換術。

(圖片/取材自劉真台灣微博)
(圖片/取材自劉真台灣微博)

問題四: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手術失敗率大概有多少?

任何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一般評估手術失敗率約在1%至2%之間,所以控制在2%以下是最好的。目前心臟外科針對失敗率有兩個評估指標,一是STS,另一是EURO,台灣多以EURO為主,開刀前先將即將進行手術患者的年齡、症狀輸入,再透過系統得到一個失敗風險值。

問題五: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人,死亡率平均是多少?

張忠毅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人,如果輕微活動就會喘卻只以藥物治療,2年內死亡率高達50%;如果突然走路昏倒,僅以藥物治療,3年內死亡率高達50%;如果靜態時覺得胸悶、心狡痛,僅以藥物治療,5年內死亡率為50%。以上情況的死亡威脅,都不輸癌症!

提醒,正常人的主動脈瓣膜有三片,但部分的人只有雙瓣膜,並且容易提早於40 至50歲發生。透過檢查一旦發現為雙瓣膜,不宜大量劇烈運動,要控制血壓與心跳,並且定期追蹤檢查,才能保護心臟瓣膜的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