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變身AI加速器 逾6成企業投資AI不打折

疫情變身AI加速器  逾6成企業投資AI不打折
疫情變身AI加速器 逾6成企業投資AI不打折

當企業已經邁向數位轉型之路,席捲全球已近1年的疫情黑天鵝將為各產業的轉型過程帶來哪些變化與衝擊?這些領導者在AI投資與推動各項AI計畫的腳步又會有哪些調整?

文/Arm、《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洞察》】

儘管造成了劇變,致命的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其疫情本身與抗疫的努力,也讓我們學到寶貴的一課:對科技投資的企業組織才能存活下來。在危機發生前已經準備就緒的IT基礎架構計畫,已經讓無數的企業組織得以轉移到電子商務活動與遠距工作。換句話說,在疫情期間可以繼續運作。

這次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也給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了類似的課:企業組織要嘛在其AI策略上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要嘛就是需要大幅提昇投資的速度。例如:波士頓兒童醫院資訊長Dan Nigrin指出,此類的應用「不一定與COVID-19有關,但新冠肺炎大流行必然已經加速人們考量與使用這些類型的工具。」《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洞察》(MIT Technology Review)與Arm聯合製作的報告《全新的視野:擴展人工智慧領域》中,對301位企業與科技領袖進行的調查發現,3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AI投資計畫仍維持不變,沒有受到新冠肺炎大流行影響,32%表示這次危機加速了他們的計畫。在已經實施AI策略的企業組織中,對於AI計畫維持不變與加速的比例更高。消費者與企業決策者了解到,AI可以透過許多方式強化人類的努力與經驗。多數企業組織內的科技領袖,都視AI為加速提昇運作效率、取得更多客戶洞察以及塑造業務創新領域之關鍵能力。

但多數企業組織還未發展出導引它們的方法:略多於1/3(3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正式的策略支持下,正在發展AI能力。AI的計畫在大型企業組織比較常見(42%);即便小型企業的比例只有38%,但還是稍稍高於平均值。在目前沒有進行AI部署的受訪者中,有1/4表示未來2年內會部署這項技術;不到15%的人表示完全沒有部署計畫。大型與小型企業的差別在這裡加大:不到5%的大型企業組織沒有AI計畫;相形之下,規模較小的企業組織則有18%沒有計畫。

7成應用跨上雲端

企業組織也將它們的IT基礎架構轉移到雲端架構的資源,這點原因非常多,包括成本效率與運算效能。對於能源管理公司施耐德電機而言,雲端已經變成極為必要;前陣子剛卸下施耐德電機技術長職位的Ibrahim Gokcen表示,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讓我們的公司轉型數位化,也可以讓客戶的事業轉型數位化。」他說:「在這次危機發生之前,它是我們很清楚的戰略投資領域。」

也因此,多數企業組織選擇把AI部署在雲端,也不令人意外:77%的企業正在部署雲端架構的AI應用。與架構在伺服器主機或是直接放在筆電或智慧手機等終端裝置相比,這樣可以讓雲端的資源遠遠更受歡迎。

雲端架構AI同時也讓企業組織可以在由協作者組成的生態系中運作,這些協作者包括應用開發人員、分析公司與客戶本身。Nigrin描述雲端如何讓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合作夥伴以色列醫療技術開發商DreaMed Diabetes,把「AI智能注入」遠端的胰島素管理。首先,病人把他們的胰島素泵或血糖機數據上傳至雲端。「病人提供醫院他們數據的存取,然後醫院使用同樣是雲端的軟體來處理數據,並使用他們的演算方法,針對病人的胰島素方案提出精細調整的建議。」這樣可以節省許多的時間,並為醫師提供額外的洞察。

儘管雲端為企業組織提供顯著的AI驅動優點,越來越多的應用卻必須使用「邊緣」(雲端與裝置間需要運算力的中間運算層)的基礎架構能力。優點是這些放在邊緣伺服器的運算與儲存資源,比雲端運算的數據中心更接近裝置,而數據中心可能遠在數千哩之外。這意味延遲會比較低,因此倘若有人使用裝置來存取某個應用,時間上的延遲會很小。邊緣運算雖然沒有雲端那樣無限的擴充性,但它仍然夠強大,可應付像AI等需要大量數據的應用。

AI應用與預算將看漲

超過一半(57%)的受訪者看到他們的AI預算在過去3年內有所提昇,且接近1/4的人表示,他們在2016年到2019年間,年度AI支出最少增加1倍。對大型企業而言,AI支出的增加更多:73%來自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的企業組織受訪者的預算都有增加,有近1/3的人預算提昇超過100%。這些加碼反映AI對企業營運持續成長且普遍的影響。根據Gokcen表示,「我們了解我們產業中有許多不同的企業,因為AI能重新詮釋與重新建構。由於情況是那麼的明顯,我們因此需要對我們的AI能力進行大量投資。」超過3/4的受訪者表示,AI支出的提昇未來3年將持續下去;也有約1/4的受訪者表示到2023年以前,支出可能會再向上翻1倍以上。

疫情限制下的困難時刻,已經產出可協助企業組織提高警覺的新應用,以維持社交距離措施。其中一個創新的例子:一家南韓首爾市的餐廳為了降低人們的接觸,靠AI機器人「Aglio Kim」利用定位與繪圖能力,在餐館中四處穿梭把食物送到客人餐桌上。

調查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正把AI運用在強化目前與未來效能以及營運效率上:研發是目前AI最常見的用途,有53%的受訪者如此使用AI,比例遠遠超過其它的用途;他們靠研發把AI架構的分析法,整合進他們的產品與服務開發流程中。異常情況的檢測與網路安全,則是其次常見的AI部署應用。

大型企業組織還有額外的優先選項:54%的人回報他們大量使用機器人進行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以簡化傳統人工進行的商業流程;41%的受訪者把AI用在銷售與業務預測上。對於擁有AI策略的企業組織,40%仰賴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另外有42%使用AI來估算未來的銷售。企業組織使用AI來改善企業內部的設備管理並從顧客蒐集到更多洞察,可以提昇對嵌入在基礎架構與邊緣運作裝置中的AI應用的需求。

使用AI要有道德感

就像所有威力強大的工具或技術,AI對幾乎所有商業與社會活動層面的衝擊持續擴大,讓企業領袖對於有關AI負責任的使用,產生了質疑。消費者一方面對於交易與運作流程中AI強化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也期待企業能以公平對待他們的方式嚴密使用這項技術,並且不會濫用他們的信任,特別是有關個資的蒐集。

除了道德的概念,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有道德感的AI使用,對於商譽與商業會產生直接的影響:Capgemini顧問公司2020年近期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70%的消費者期待企業在與他們進行交易時使用AI,能保持透明度與公平性;但與前一年相比,比例少掉12%的顧客認為企業在這方面的作為已經足夠*2。Gokcen表示:「我們了解到,人們會根據我們思考AI道德規範與社群關切的成熟度來評判我們。」

在《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洞察》的調查中,企業領袖認知到他們運用AI所產生的道德議題,但對於風險卻抱持相對務實的態度。對於受訪者而言,最困擾的道德議題是AI遭惡意使用的風險,例如:網路安全入侵,以及以AI為基礎的決策潛在可能受到某種人類偏見的影響。與透明度有關的擔憂排名也很高,這點也呼應消費者的擔憂。

受訪者對於本身缺乏企業策略,則比較不擔心。近一半的人表示他們並不擔心AI會搶走他們的工作,或是只有稍稍擔心。另一個顯著的統計是,對於過多管理的關切很低,只有1/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擔心監督過多。在此同時,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對於他們自己的AI開發若缺乏管理,會感到「極度」或「非常」的擔憂。

據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邊緣處理企業與技術策略主管Gowri Chindalore表示,隨著AI的使用更為普遍,怎樣使用AI才算有道德的概念,已經擴大到涵蓋社會責任。例如:隨著AI耗用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數位基礎架構資源,並帶動IT網路與整體裝置的成長,企業在採用AI時,必須思考永續發展的實務做法。

Chindalore表示:「AI道德碰到像數據隱私等使用議題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個別做法,但永續則是與環境及未來世代有關的更大層面道德與社會責任的一環。」他說:「這也是我們要讓裝置更節能的原因之一;如此一來,我們的客戶就能製造出最終能轉化成社會利益的裝置。」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1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