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要能享受「一個人」!那些「傑出孤獨者」教會我的事

棒球場邊的紅土上,有一個用白線勾畫出來的小圈圈,那是下一棒打者的預備區。就像跑大隊接力一樣,每一位即將上場的打者,都會拎著自己的球棒,站到這裡來調適心情。

說來有趣,漆上白色線條的小圈圈明明是死的,卻又好像靈活地等在那裡,引誘你和它對話。

狀況好的時候你踏進裡面,就像整個人被真空包裝了源源不絕的能量,推動你氣定神閒地走向勝利一擊;狀況不好時,即便你只想在旁邊徘徊而根本不想走進它,它還是要帶著小惡魔般絮絮叨叨的耳語,想辦法找空隙鑽進你的思緒,把你推向失敗的打擊。

這裡可以是你思考戰略最清晰的地方,也可以是你情緒最交錯複雜的地方。

從走近到離開它,我們內心可能已歷經好幾波轉折,然而在偌大的運動場上,即便有成千上萬的球迷望著你,拚了命為你加油打氣,終究沒有一個人可以體會你此刻的心情——比如,有時打得好是運氣,場邊興奮地喊著我愛你,但只有自己才明白這只是僥倖。

別人以為的,不等於就是你實際的狀態。
如果你沉溺在別人以為的你,
那麼你可能更難發揮自己真實獨特的潛力。

紅土上的白色小圈圈,是讓我們隔絕眾聲喧嘩的場域,告訴自己把不安恐懼先放在那裡,用一顆孤獨卻又清澈的心,準備上場去。白色小圈圈,也是最適合用來練習孤獨的地方。

許多一流專家、運動員,都是「傑出的孤獨者」

很多時候,你可能會誤以為「孤獨」不是好事,但在追求夢想與目標的過程中,你終會明白,其實「孤獨」可以讓人產生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把「孤獨力」拉出來,變成一項鍛鍊心智的重要指標。

「孤獨」真的會產生力量嗎?

如果你不要只想著「孤獨」對人們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發現「孤獨」反而提供了很多空間來造就「專家」,所以 這世界上有很多一流的專家和運動員,其實都是「傑出的孤獨者」。

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便是史上最知名的「傑出孤獨者」之一。離群索居的牛頓幾乎沒什麼朋友,以現代觀點來看,根本就是個宅男,但他心裡想的既不是線上遊戲也不是正妹,而是滿腦子流動著他最熱愛的數學運算公式。

牛頓一生孤獨研究,發現萬有引力、微積分

每天宅在家的牛頓,不但發現了微積分、萬有引力,還提出三大運動定律。

有人問他怎麼辦到的? 牛頓回答:「我沒特別用什麼方法,只是對一件引發我熱情的事物長時間去思索罷了!」 你看,這麼「出世」的答案,讓牛頓孤家寡人一輩子,但他一生孤獨的研究,卻讓人類見證了知識的偉大。

現在你應該更明白,「孤獨」在成就專業的路上,是多麼有力量。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 )這本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法則」。

他指出,這些世俗眼中的「天才」,其實是付出了超過一萬小時的努力練習,才造就驚人的成果。比如,NBA最會投三分球的雷.艾倫(Ray Allen)在名人堂頒獎典禮上就說:「我不相信天賦。我之所以能站在這裡,是因為苦練再苦練。」

還有日本一流運動員鈴木一朗,從小就立志當職棒選手,於是開啟了每天規律又無聊的練習,即使成功進入職業棒球領域也不中斷,不但每次比賽都提早兩小時抵達球場,賽前還做足揮棒三百次的自我訓練。直到累積了揮棒百萬次的練習成果,鈴木一朗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生涯巔峰。

雖然,提出「刻意練習」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補充:努力除了「量」,更要兼顧練習的「品質」;不可否認的, 「大量付出努力」仍是許多成功者的共同點。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羨慕那些能達到「頂尖」的人士,卻很難看見,他們背後原來付出了這麼多的代價。所以,日本人把「孤獨」這件事,稱為「侘寂的美學」。

總在獨自一人時,我們更能靜下來覺察自己的限制,然後在這種對於「有限性」的體會下,想辦法突破自我的極限。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棒球選手站上白色小圈圈時,在做的事情嗎?

「孤獨力」的內涵,可以用「極」這個字來形容。(極,金文)=(木:房柱)+ (亟:限度)

「極限」的意思,是從「極」這個字來的,它的本字是「亟」,意思是「房屋中最高位置的那根正梁」。你可以想像,早期的房子,正梁的位置可是在一個好高好高,和人離得最遙遠的地方,而那些「傑出的孤獨者」,卻是那麼心甘情願地守在這遙遠的角落。

當然,如果你覺得那麼高的地方實在太冷了,你並沒有打算離人群那麼遠,那麼你可以在心裡畫上一個「白色小圈圈」。網路時代, 眾聲喧嘩有時實在是一種干擾,所以我們心裡總要空上一個「孤獨的角落」,才能更清晰地看見自我潛力,往那個突破極限的更高處邁進。

(本文出自《心智鍛鍊:成功實現目標的 20 堂課》,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