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布局海洋研究 首要建立海洋資料庫 白海豚調查成焦點

國海院布局海洋研究 首要建立海洋資料庫 白海豚調查成焦點

2020年01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國家海洋研究院12月30日發布成立後首年研究成果,國海院院長邱永芳表示,國海院肩負國家海洋智庫任務,成立僅八個月,已針對海洋科學及產業發展、海洋文化及永續推廣業務提出12項具體成果。他並宣告組織成員齊備後,未來國海院的六項工作重點,將持續深化台灣的海洋研究,期盼未來連結海洋新科技,打造藍海新經濟。

國海院邀請多位產、學、研和NGO團體代表出席這場發表會。海洋委員會主委李仲威致詞時特別感謝台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邱文彥,由於他在立法委員任內的堅持,才使包括國海院在內的海洋主管機關得以設立。他也感謝各產學研單位的協助,讓國海院短期內即有初步成果,此外還有民間團體如鯨豚協會的支援,在未來鯨豚救援技術和設備的精進,對官方和民間都有所助益。 首要建立海洋資料庫 培育海洋人才與國際接軌

過去與海洋相關的研究,散布在各個部會和單位,李仲威表達對國海院接下來首要任務的期許,「海洋基礎資料的建立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李仲威指出,包括水文、生態、國土海岸監測等基本資訊,必須完整建立,把過去散落在各部會和研究單位的研究成果整合,並接續未完成的調查。他以過去阿瑪斯號和德祥台北船舶擱淺造成海洋污染事件為例,就是因為缺乏基礎生態資訊而無法求償,強調建立全面完整的海洋資料庫將是國海院的首要任務。

此外台灣作為海洋國家,應透過海洋議題與國際接軌,共同維護國際海洋污染防治、參與海洋開發與應用等,李仲威也期許國海院在海洋人才的培育上,為國家培育更多海洋法政和談判人才,對外能接軌國際,參與國際事務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發表會上邱永芳透過簡報和影片,細數國海院自去年4月揭牌後的各項成果。在學術上舉辦國際研討會、論壇等,與英國勞氏檢驗機構、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AMMSN)及交通部港灣運輸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在科學研究上,彙集大數據建置全國海洋資料庫、預測海洋廢棄物流向。在政策上,協助研擬海洋基本法、海域管理法草案、凝聚海洋文化政策共識。

此外,國海院也針對鯨豚及台灣白海豚保育、阿美族海洋文化、重現跨越黑潮航海歷史等,舉辦相關講座活動,並拍攝影片記錄,同時推動建置海洋資源博物館,讓民眾能從多元面向認識台灣海洋歷史文化,攜手為海洋環境永續而努力。 剩不到65隻 離岸風電對白海豚影響的先期研究

針對台灣白海豚和鯨豚擱淺救援等議題,國海院與民間團體及大學合作進行相關研究。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指出,目前台灣白海豚數量恐怕不到65隻,而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鯨豚經常遭受魚網誤纏、船槳打傷等事件,海洋污染、海岸棲地破壞更使其生存變得困難,白海豚的族群數量亟待復育。

離岸風電開發對白海豚棲地造成何種影響,過去從未有基礎資料和相關研究。國海院表示,近兩年已針對離岸風電場鄰近生態、噪音、污染等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今年委託台大在離岸風電大規模開發前,先就相關基礎數據進行收集和研究,將結合海洋保育署力量,在發展綠能同時,兼顧生態保育。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表示,這項研究計畫將調查白海豚的數量、出沒頻率等,以及水下包括白海豚、船舶、海洋氣象等的聲音調查,建立基準值。未來離岸風電開發工程中,針對航行船隻數量、速度,以及機具音量等作業的管制,可提供科學數據,作為政府制定管理政策的參考。

國海院去年並與亞洲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組織網(AMMSN)簽訂科學研究合作備忘錄,以台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擴增鯨豚保育與研究能量。 洋流能具國際優勢 研發藍色能源新經濟

而在海洋能源的研究方面,台灣因有黑潮流經,在地理位置上有發展洋流能發電的優勢。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台灣的海洋科研能量受國際重視,這項以海洋為主的天然能源研發,吸引了比利時根特大學主動交流學習,他說未來洋流發電將成為藍色能源新經濟,而台灣目前的研究基礎是站在很前端。

國海院已規劃針對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建置長期觀測系統,也進行了東南部海域海床地形與底質勘測研究,透過海底地形的調查,提供未來洋流能發電相關研究發展的參考依據。

邱永芳說,新的一年將針對海洋能能源、離岸風電場生態環境、政策文化推廣、海洋水文觀測、智慧化地形變遷監測及侵退防治、發展永續海洋產業等六大工作重點來努力。未來每年都將舉辦成果發表,讓國人知道我國海洋研究的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