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你的人格編號幾號?

(作者鄭春鴻為3月2日將在松山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課「生命故事創作班」,2月27日前報名免報名費並折100元。請電洽松山社大02-27475431)

打開任何一本心理學導論的教科書,很快地,你就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專有名詞,上面列舉的心理類型——人類的5種需求、6種基本情緒、3種道德感、3種愛、心靈的3個階段等等。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庫爾特•格雷(Kurt Gray )把這種心理分類稱為「給人類的本性編號(Numbering Nature)」。至今,許多心理學家,以及精神科醫師認為,心理世界還是固定的、可靠的,不同的心理狀態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本質。實際上,這些列表是人憑著直覺而「創造」的。它教人「對號入座」,找到自己的「編號」,但並不能真正地幫助人了解自己;反而因為這些分類太過武斷,使相信它的人,真的被它牽著鼻子走,自以為天生註定就是「這一類人」,思想行為真的對了號、入了座。尤有甚者,一旦這個「座位」被精神科醫生安上了一個「病名」,還真下不了座,一輩子得吃他開的藥,把自己搞得昏昏沉沉的。

精神體驗是情感及認知過程的組合

18世紀的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所做的那樣,他在《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自然界被劃分爲三個界:礦物、植物和動物。 林奈用了四個分類等級:綱、目、屬和種。這些直觀的分類法似乎已經是他們竭盡所能得出的最好的結果了。林奈以為他的分類方法,能夠將自然界分得清楚分明。你可以先計數,然後自信地說「那裡有兩種大象」或「那裡有四類熊」;前述的這一些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也會這樣表達 : 「有六種情緒」 「有五類人格」。這些心理學家都受到了林奈精密、有序、整潔的想法的啟發,可是唯一的問題是,林奈的方法是錯的,不過,林奈分類仍沿用至今,你孫子的生物課本,還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但是更多的證據告訴我們,物種並不是在創世之初一下子就全部出現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豐富的。這個過程只需要不斷重複一個簡單的演算法----遺傳、變異和選擇,就可以實現。和林奈一樣,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對於基本心理過程的理解也一樣過於簡化。

透過社會認知學和神經科學逐步地證明了這些過程,並且發現了不同的精神體驗是某些更基本的「情感及認知過程的組合」。憂鬱,可以複雜到如夜空的繁星;也可以簡單到只像是一顆「發愁的葡萄」,它不可能只靠「百憂解」、「千憂解」改變神經元的缺口,就可以一併解決的,更何況,到底真正解決了甚麼問題,醫生也搞不清楚,因為他可能一點病也沒有。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越幫越忙

情感、道德、動機,各種心理狀態並不能被劃定為具有持久本質的「事物」,而只是一種模糊的結構,這種結構是由一些複雜的心理過程在不同的環境下表達出來的。但就像林奈分類法沿用至今一樣,當我們精神生病的時候,還是會被歸類於某個病名,這個病名在疾病分類下,保險公司規定醫師能開哪幾種藥,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醫生唯一可以表現主見的只有一途,那就是不開藥,叫病人不必吃藥。醫生為了養家活口,當然不可能叫每一個病人都不吃藥。但一個「情感及認知過程組合」出來複雜的「個人」精神狀態脫軌,最終,大家都被歸類在同樣的幾顆藥丸下,這是多麼荒謬啊?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主任湯瑪斯•英賽爾(Thomas Insel)已經開始 在精神病理學中率先開展此類研究。他反對應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因為其中提出現有的分類法使精神病理學的基本過程模糊不清,阻礙了新的治療方法的發現。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TMH)建議,通過對表達情感和表達概念的神經系統的基礎性研究,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截然不同的抑鬱障礙和焦慮症狀常常是並存的我們不能輕易地給精神病理學標上某個類別的標籤,其他的心理現象也不能。

當所有的線索都失控了,「分類」才會靜默下來

從林奈說到精神科醫生,在不同的特定環境下,同樣的進化過程可以創造出大量的物種,以此類推,心靈也能創造出大量精神物種。你可不能再像數一數雪花或顏色有多少種那樣,給情緒或道德感分類了,因為它門花果飄零的過程中,已經彼此在身上添了顏色。科學和應用醫學之所以仍被倚用,是因為各個實例之間一定存在相似性和差異性,可以零星歸納出一些短暫有點用處的小結論,但是進行分組這種做法就太任意了,尤其是當分類依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人員的直覺的時候。某位科學家可以將一種精神體驗分成3類,另一位科學家則可能分成4類,再來一個科學家又可能分成5類。 科學家永遠不會對這樣的基本數字達成共識。當武漢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時,所有的公衛學家就束手無策了,因為它打破所有的分類,也成為每一個分類的一部分。當所有的線索都失控了,「分類」才會靜默下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