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論壇】臺灣進行武漢肺炎國際救援的一些認識

至2020年5月,全球已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遭武漢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此一疾病主要症狀輕為發燒、四肢無力、咳嗽、喉嚨痛,重則引發肺炎、急性呼吸道症狀、腎衰或死亡。各大城市因疫情進行封城管制,經濟停擺,各類群聚活動皆受管制延辦或停辦,2020年東京奧運也不例外。全球許多人民因疫情關係生活受到影響,或者疾病感染者未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而病情惡化,甚至未受到醫療照護即因病離世。
但臺灣汲取了過去2002年薩斯SARS傳染病的失敗經驗,在這次武漢肺炎的威脅中靠著執政政府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正確防疫政策,使得在這次防疫表現上比起他國相對卓越,也顯示著有足夠防疫能力可援助他國疫情。
而若對他國進行國際上人道救援,救援隊應有以下五點認識:
一、 確認當地衛生情況:
這包括著檢查當地水資源是否乾淨、當地醫療資源是否完善、防疫隔離所是否安全,是否有適當醫療垃圾放置處、以及是否有合適的遺體處理處等。事前需將這些資訊確認,再評估自身有哪些醫療資源可供協助。
二、確保自身醫療資源:
在過去協助前,應先確認自身醫療資源是否可應對當地疫情,以及在當地進行救援時應紀錄各種患者病徵、就醫前後狀況、使用藥物、並確實填寫病歷管理,若有充足口罩資源將可配發給當地人民配戴,並可於當地宣導保持與他人距離、勤洗手等個人防疫措施。
三、尊重當地文化特質:
所有救援措施應優先考量當地社會文化,避免引發雙方衝突,也盡量在不影響當地居民活動下進行救援,應視當地人民為有尊嚴的個人,非完全無助的對象,但若當地習俗是會加劇傳染病的發生就必須進行宣導管制。
四、資訊呈報公開透明
詳實記錄當地疫情,並傳至救援網絡,可使得他國救援隊以及全球政府也擁有相同訊息。訊息告實應描繪疫情客觀影響,並認可當地人民的能力與渴望,而非強調他們的弱勢與恐懼。
五、不應成為政治場域
我們可以透過國際援助從而減少疾病的影響,以及控制疫情,並且改善全球人民生活福祉,是為一人道表現,應以照護全球人民健康安全為首要目的,不該成為國際政治角力的場域,亦或政府外交政策的工具。
獲取人道援助權利,是每個國家每個人民都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而作為提供援助的一方,不因救援對象的國籍、膚色、信仰而有所區分偏頗,在全球上任何一國角落裡的生命,都是一樣寶貴。最後期許藉由國際援助力量,將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對全球人類所產生的傷害降至最低。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