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書摘】台南莊黃兩個家族—莊維藩與黃京華的故事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一直以持續發掘民間珍貴史料為宗旨,多年來持續進行重要歷史事件如228事件、白色恐怖等口述訪談並出版專書,為台灣重要歷史事件留下紀錄與見證,成為本會特色。但歷史應是眾人之事,發生在你我周遭,狀似不起眼的生活點滴,也都是代表著時代的見證。為持續發掘屬於台灣,屬於你我的精彩故事,目前計畫以【你的故事•咱的歷史】為主題進行人物生命史的撰述與紀錄。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串連起來便是我們臺灣的歷史與故事。

自序
本書第48頁(彩色頁)有一張拼貼畫(Collage),其中除了我們父子照片上彩外,左邊有兩對「熊父子」;這是我懷念父親,而拼貼上去的。1966年8月20日父親莊維藩由美國寄出的一張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風景卡」、沒「風景」卻是1隻大熊與2隻小熊,註解著“American Black Bear & Cubs”,父親在短信中寫道:「⋯有人問小熊吃什麼?答曰:『父親之肉』⋯」(見454頁),再過一年半後父親驟然往生。稍早我在17、18歳準備大專聯考時,午夜進入客廳;正在靜靜欣賞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父親,會邀我喝一杯威士忌,因此我又拼貼上一瓶Johnny Walker 。剛剛進入可「合法」飲酒的「成人」,父親卻在我20歲念大學時,卻告訴我「小熊吃爸爸之肉」的「童話」;我只能解釋,年紀再大,在父母心目中,子女永遠長不大,又父母寧可犧牲自己,也會「割肉」給子女吃。

1968年父親莊維藩在母親生日的前夕心肌梗塞突然發作過世,痛心之餘,我就有一股念頭要把他的生平事蹟相關資料、書信(包括他的家書、與親朋好友的通訊、乃至親人的慰問函)、部分公文檔案、照片等,整理出來,以便作日後或可成為「寫作」的參考。雖然父親沒有寫日記習慣,但他還有一些筆記本,記錄著自己工作綱要、出差考察報告草稿等等,可惜因為母親黃京華和我出國及搬家多次,這些珍貴資料因此遺失或損毀(颱風淹水)。

我在念研究所時寫過論文,到農復會上班,也寫過計劃書、工作報告及編寫專業書籍;及至到私人單位工作,必須「講故事」,才開寫出一些「魚故事」。但是真的要寫「家族史」、講莊黃兩家的故事,乃至父親莊維藩在農復會工作18載之工作內容之記錄,實在沒有把握。不過,戴寶村教授既然不嫌棄、代表吳三連基金會邀我的稿,我只有鼓起勇氣面對。

稍前,2000年以後陪母親在台灣的日子多些,我就有機會訪問親戚如舅父黃天橫、姨媽黃德華、瓊華,舅媽陳瑳瑳女士,營頂的叔公們莊培禧、茂松、南山、姑姑莊拔及叔叔們莊達三、啓五、祐治,堂兄莊恆民等。也有機會向彭明敏教授請教三高事、父親同事賴文傑先生談他與父親共事的往事、五姨德華同學高阿香女士提供她的令尊高文瑞和父親的互動。父親同事傅承禹、吳鴻的子女傅懋森先生及吳美滿女士,也有機會訪談、借舊照片翻拍。返美期間,電話訪問四舅媽利素娥女士,談黃天輔與父親的「兄弟情誼」。與吳三連基金會聯繫後,和吳梨雪女士有過交流,驚喜知道梨雪姑仔和母親享受「下午茶」的時光,以及董事長吳樹民先生談及吳三連先生與先父之同鄉情誼。堂弟莊南圖不但幫忙翻拍、修補老照片,也代為掃描吳新榮日記有關莊家的部分及其他多種相關文獻、資料。這些珍貴而有溫度的活生生故事,雖然沒辦法一一放入書中,卻也留下溫馨的想像畫面,特別感謝這些人分享及𣈱所欲言提及我所不知道的父母親的其他面向。

本書當中我參閱《農復會工作報告》第2至20期的資料,也摘錄列下一些統計數字,如花費幾百萬台幣協助農會建造幾十個肥料倉庫,協助幾十個農會購買碾米機;貸款幾百萬台幣在洋蔥生產區建造包裝場,協助青果合作社興建香蕉及柑橘包裝場,乃至小至補助省檢驗局幾十萬台幣訓練農會檢驗員、技術員等等。這些小小的款數卻多少造就,1950年代末每人每天有150公斤食米可吃;也為創造1967年香蕉外匯額達6千多萬美元,洋菇3千多萬美元等等,貢獻些許助力。這筆收入正是當時「以農養工」的具體成效。又當年美援所成立的農復會設有「鄉村衛生組」,他們可能對今日台灣針對Covid-19疫情掌控的優秀表現,在當初台灣的公共衞生體系的建構紮根基礎上,作出一些貢獻。台諺有云:「食米飯拜田頭」,今天我們吃的米每年人均雖然不到50公斤,或許國人不太會有要「拜田頭」的感恩之情;但台灣人所食用的水果種類那麼多,品質尤佳、四季無缺,我們是不是在「食果子拜樹頭」之餘,也不妨回想農復會當年許多專家,以及接續的農政和農技單位常年來所做的努力,表達幾分謝意。

本書之所以能夠成冊順利發表出版,要感謝施懿琳教授、葉瓊霞老師提供意見、協助潤筆,藍奕青先生和黃秀敏小姐幫忙翻譯許多珍貴的日文信件、文書,王昭華老師在台文用字、諺語修正,像是一本活字典,更充實本書內容;對戴寶村教授、許雪姬所長及陳儀深館長爽快作序,深表感恩。在修訂、補充資料期間陳朝海先生的鼎力協助,彌補本人對3C的不熟悉,十分感激。吳三連基金會能夠為本人出版本書,覺得意義深遠,除了感受到同鄉的溫情外,也希望能夠就個人對台灣的愛,藉此機會跟隨吳三連基金會長期的努力、儘微薄之力。


本書作者莊健隆教授(莊維藩長子)與新書《台南莊黃兩個家族—莊維藩與黃京華的故事》。圖/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提供,民報合成
作者簡介


莊健隆 1946年底出生於台南市,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畢業,美國佛州州大碩士、美國羅德大學食品營養博士。1974年進入農復會,經歷農發會(1978〜84)、及農委會,擔任技士、技正。曾經在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1986年旅居美國紐約長島;曾擔任美國奎利公司(Quali-Tech. Inc.)海外部經理、Smith Kline Beekman Co.及金寶(Zinpro Corp.)技術顧問。2004〜2012年間在南部科技大學擔任專任副教授。
在農復會至農委會任職期間曾編著水產加工品包括水產乾製品、煉製品及水産飼料營養等專輯。非專業技術性著作有:「台灣小百科」系列-《台灣食用魚類》、《台灣特殊魚類》及《台灣的海鮮》(2000,稻田出版)、《台灣魚故事》(2005,遠流出版)、《魚在江湖》(2006,中華交通基金會出版)、《鱻事一籮筐》(2014,遠足出版)及《鱻故事 魚文化》(2018,豐年社出版)。


【你的故事•咱的歷史】(2):《台南莊黃兩個家族—莊維藩與黃京華的故事》
新書發表座談會

時間:2021年1月9日(六)下午2點到4點30分
地點: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地址:臺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11樓(捷運南京復興站下車)
電話:02-27122836

流程:
13:30〜14:00 來賓報到
14:00〜14:05 開場 主持人:戴寶村教授
14:05〜14:15 吳樹民董事長 致詞
座談時間:
14:15〜14:30 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14:30〜14:45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14:45〜15:00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15:00〜15:15 莊健隆(本書作者)
15:15〜15:30 楊黃美幸(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15:30〜16:00 自由討論時間
16:00〜16:30 茶敘交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