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ROC是甚麼體制?〜總統制還是黨國體制?

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身為總統,同時又是黨魁,牽涉到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問題。

2020年1月蔡英文蟬聯總統之際,民進黨主席卓榮泰表示,將由蔡總統擔任主席,令人感到錯愕,到底走的路線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

台灣自總統直選後,連主張內閣制的李鴻禧教授都見於形勢,接受總統制。所謂總統制並非權力集中在總統一人身上,而是國會對總統的權力制衡(check and balance),國會議員應有自己的主張。這是昔日沈乃正教授在東海大學講授「比較政府」課程時,費整整一年的時間再三強調的。至於內閣制,則由國會佔多數議席的政黨組閣,故運作方式不同,在此不討論。

在此討論民進黨,對中國國民黨已無興趣加以討論。過去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曾一度兼黨主席,後來運作不良而辭去黨魁一職,政治學者似乎未曾當作政治學的議題加以探討。

2016年蔡英文以黨主席參與總統大選;勝選之後,自自然然的由黨主席又任總統。

勝選的原因,簡單的說,馬英九自2008年當政之日,即時「外交休兵」;不僅是外交,政治、經濟等等都「去國家化」而「傾中、反美日」。尤其是自2010年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又進而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更引起台灣經濟衰退與亡國危機。2014年太陽花學運及各方努力,加上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朱立倫的無策,批判自主外交為「烽火外交」,顯然繼承馬英九的「去國家化」與「芬蘭化」,甚至引起民主國家的恐慌,終使蔡英文當選。

以上將勝選的原因,簡略的交代,並非本文主題。

國會放棄監督 自喪其權

問題是大選之後,立法委員先就任而總統要等到5月20日。期間,民進黨的立法委員幾無可作為。當時立法委員高志鵬提出政府機構懸掛孫文遺像作為「國父」一案,馬上被該黨的立法委員壓制下來。這到底是國會議員聽命於黨魁,還是總統?

從此之後,這個問題煙消雲散,沒有人議論。而民進黨的立委有幾位是政治學者;該黨不論老少、腰幹不直。這是總統制、抑或甚麼制度?

筆者忍不住在那期間的3月4日發表一短文〈立院的「兩岸」魁儡戲〉(載《自由時報》),以及3月18日在《民報》網站發表〈大選有民主!選後有尊嚴?〉意在指出國會欠缺監督,自喪其權,人民的權利被踐踏!

更嚴重的問題是總統設計阻擋以公民投票為國家正名的問題。2018年1月15日由紀政領銜成立「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行動聯盟」擬在11月24日地方的「九合一」選舉的同時,舉行公民投票,以台灣名義參加在今年(2020年)的東京奧運;這個「非政治性」而以「台灣就是台灣」的「名實一致」,且合乎「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的作為,必然會獲得國際上正常國家之支持;而日本民間已組織支援團隊在東京各地方簽名支持。

蔡總統禁止黨員挺東奧正名

但是喜樂島聯盟在10月20日舉行宣導的集會,台灣人熱烈的響應。但蔡總統禁止黨員上台參加,否則開除黨籍。投機政客台北市長柯文哲也配合,禁止借凱達格蘭大道為集會之所,只允許在北平東路狹隘的地方舉行。長老教會的牧師在這之前分兩梯次到總統被「宣導」,但仍選擇「不服從」而集體站滿了講台,以明其志。

「公投正名」與地方「九合一」的選舉在11月24日舉行。由於當局的阻擾,「公投」失敗;但民進黨的地方選舉更是大敗。儘管在2018年的整個年頭,美國不斷派人或用各種方式支援,仍舊無濟於事。

「公投入東奧」只是以「分期付款」式的正名運動;人人心裡明白,何況彭明敏、李登輝、高俊明等等諸賢達都參與,具有代表台灣之意義,但蔡總統選擇「劃清界線」。蔡總統選擇「維持現狀」,以「中華民國(台灣)」為共識;但堅持「中華民國」是將台灣推入「中國內戰」體制,使中共的中國有侵略的藉口,謂之「統一」。終究必須是「台灣共識」,必要「台灣認同宣言」。

話說回來,10月20日的喜樂島聯盟的集會為台灣正名,而身為國會議員的立法委員也不敢站出來,是接受黨魁之命,還是接受總統之命?或是兩者皆是?總統也應辭掉黨主席,如上文所示,已有前車之鑑。

又上文說過,現行體制是總統制,國會監督並制衡總統權力是其職權,希不至於像1789年法國大革命,先打倒國會(assembly)。更何況是「四不像」的國會,一部分代表台灣,一撮人代表敵國!唯有及時制憲,沒有猶豫的空間。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