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2020總統大選後台灣經濟發展之展望(上)

一、前言
台灣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一場「親美」與「親中」勢力的較勁,是反對「一國兩制」與贊成「一國兩制」的對決,是台灣人民對維持民主自由或淪為香港第二的關鍵抉擇。大選的結果,勢必對未來台灣經濟發展路線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是「親中」勢力的候選人勝選,一定會走向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更加依賴中國之路,繼續建構過去中國國民黨馬政府所積極推動的「一中市場」(即兩岸共同市場),將台灣經濟推入「一個中國」的黑洞,而淪為大中國經濟的附庸。如果是「親美」勢力的候選人勝選,則可望引進並結合美、日等先進國家之高科技,促使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產業技術升級,而擺脫經濟依賴中國,邁向未來經濟永續發展的坦途。幸運的是,大選結果「親美」的一方勝出,代表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

惟2020年又是全球多災多難的一年,全球經濟受到非常嚴重的衝擊。去年(2019)12月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下稱武漢肺炎)疫情,在今年(2020)蔓延全球,迄今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最新統計,截至台灣時間8月8日22時,武漢肺炎疫情已奪走全球至少72萬1,925條人命,至少有1,940萬6,765人確診。美國目前累計確診病例為494萬2,747例、巴西296萬2,442例、印度208萬8,611例、俄國88萬563例、南非54萬5,476例。這5個國家的累計確診數加起來占全球54.7%。美國的死亡人數也是最多,累計為161,367人,其次為巴西99,572人。
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國際上主要的經濟研究預測機構都認為台灣將會是經濟受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就像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重創台灣經濟一般,因為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極為密切、人員往來相當頻繁。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今年4月就預測台灣2020年的經濟成長率為-4%,IHS Markit在4月的預測為-1.6%,經濟學人周刊智庫(EIU)同樣在4月的預測為-1.9%。顯然,國際上經濟預測機構大多看壞台灣的經濟前景!

二、武漢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武漢肺炎疫情快速蔓延,造成人命傷亡,引發全人類的恐慌,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檢疫隔離、分區封閉式管理、封城、禁航、甚至鎖國等措施。結果,隨著疫情的擴散,全球經濟受到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嚴重衝擊,產業受創慘重,更甚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直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2001年榮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在今年4月中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時即指出,病毒肆虐全球超過185個國家,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勢必比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來得更廣泛且深遠,並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各種不可逆的影響。

從需求面來看,消費動能緊縮,直接受創的產業為觀光旅遊、交通運輸(尤其是航空運輸)、旅館飯店和餐飲等相關服務業;從供給面來看,則出現人流、物流、生產中斷,引發供應鏈斷裂危機。這些來自需求面與供給面的直接衝擊,透過產業關聯效果的連鎖反應所產生的乘數效果,對全經濟的影響更呈倍數的擴大。

因此,國際上主要的經濟預測機構,隨著疫情的蔓延,都不斷地下修今年全球及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負成長)。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今年1月對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全球為3.3%,美國、日本、歐元區與中國分別為2.0%、0.7%、1.3%與6.0%;但在今年4月的預測則大幅下修全球為-3.0%,美國、日本與歐元區也由原先的正成長大幅下修為負成長,分別為-5.9%、-5.2%與-7.5%,中國也大幅下修為1.2%;在6月的預測則再下修全球為-4.9%,美國、日本與歐元區分別再下修為-8.0%、-5.8%與-10.2%,中國也下修為1.0%。IHS Markit在6月的預測也比在4月的預測大幅下修,全球由 -3.0%下修為 -6.0%,美國、日本與歐元區也由原先的-5.4%、-3.3%與-4.6%下修為-8.1%、-4.9%與-8.7%,中國則由2.0%下修為0.5%。經濟學人周刊智庫(EIU)也同樣在6月的預測比在4月的預測大幅下修,全球由-2.5%下修為-4.8%,美國、日本與歐元區也由原先的 -2.9%、-1.5%與 -6.0%下修為 -4.8%、-5.2%與 -8.3%,惟中國則略增為1.4%。

從實際經濟統計資料來看,在美國,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發佈的資料,美國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年增率為0.3%;美國勞動統計局發佈的資料,2020年4月美國失業率為14.7%,較3月大幅增加10.3個百分點。

在歐洲,依歐盟統計局(Eurostat)發佈的資料,歐盟27國與歐元區19國在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年增率分別為-2.6%與-3.2%。歐盟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已經脫歐的英國皆為負成長,其第一季GDP成長年增率分別為-2.3%、-5.4%、-4.8%、-4.1%及-1.6%。
在日本,日本內閣府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年增率為-2.0%,是繼2019年第4季GDP成長年增率因消費稅增加而下滑至-0.7%後,再減少1.3個百分點的負成長,主要原因即是武漢肺炎疫情自2月開始擴散,造成出口、消費及資本投資急劇下降所致。
在中國,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中國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年增率為 -6.8%。另有資料顯示,中國第一季逾46萬家企業倒閉,失業人口破2億人(見傅清源,「2020新任期啟航 蔡英文2.0 vs.疫後世界新挑戰」,台灣銀行家月刊,2020年05月,第125期,第14頁)。這顯示中國經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衝擊,遠比2003年的SARS疫情與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更嚴重。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台灣2020年第一季GDP成長年增率為1.59%,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自去年(2019)12月在中國武漢爆發以來,至今年(2020)第一季主要是在亞洲蔓延,3月中才由義大利擴散至歐洲、美洲、非洲各國,所以2020年第一季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遠比歐、美各國來得嚴重。不過,自3月疫情蔓延全球後,在第二季,美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受創慘重,更超過中國(惟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之真實性廣被質疑),故國際上主要的經濟預測機構對今年美國及歐元區的經濟成長率下修的幅度都大於對中國下修的幅度。

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中國2020年第二季GDP成長年增率為3.2%,2020年上半年GDP成長年增率為-1.6%。從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的經濟似乎在第一季已經落底,第二季開始反彈。

在美國,美國商務部於7月30日發佈的資料顯示,由於防疫封鎖措施導致企業活動停頓,美國經濟遭遇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萎縮,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初估值年增率下降32.9%;同一天,美國勞動部的另一份報告顯示,前一週新增失業人口達143萬人,導致自3月中旬以來累計申請無業救濟金(jobless benefits)的總人數超過5,400萬人,約為美國總勞動力的三分之一。另外,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H. Powell)則在前一天一個遠端的新聞記者會上聲稱,為了要促使經濟復甦,額外的財政政策之資助是「絕對必要的」。他特別說明,失業的窮困已經不成比例地落在諸如旅館、飯店、娛樂場所等服務業工作的少數族群、婦女、及低薪藍領工人身上。這些人大都很難再回到他們原本的工作崗位上了。這些人將是亟需被資助的窮困失業者。(LA Times, July 31, 2020)美國經濟受創之嚴重,實已表露無遺。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近公布的資料,台灣2020年第二季GDP成長年增率為 -0.73%, 仍居亞洲四小龍之冠。就2020年上半年而言,台灣經濟仍維持正成長,在全球經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重創的情境下,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台灣經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的程度,似乎不如想像中那麼嚴重,完全出乎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的意料之外。主要原因是:
(1)自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中國政府即限縮甚至禁止中國人來台灣旅遊,企圖以此手段來打擊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塞翁失馬」,反而避免了大量中國遊客將大量病毒帶入國內,造成像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般的傷亡慘重。
(2)鑑於2003年SARS疫情重創台灣經濟的慘痛經驗,中央防疫小組在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帶領下超前佈署,防疫於邊境,對入境旅客檢疫、隔離,對國人採實名制配售口罩、禁止大型群聚活動、…等措施,加上全體國人的密切配合,防疫算是相當成功,防疫績效也享譽國際。
(3)自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含科技戰)以來,逼使不少台、外商撤出中國,回流或投資台灣,而且美國政府也致函美國500大企業,鼓勵它們投資台灣,強化與台灣的經貿合作關係,特別是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支持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也使台灣經濟受到的衝擊減輕些。(參見王塗發,〈武漢肺炎疫情大爆發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0期,2020年6月30日,第63-70頁。)

武漢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總體經濟的衰退,顯然是無可避免的。然而,就產業面來看,不同的產業所受到的衝擊程度則差異相當大,甚至有些產業反而受益。疫情爆發後,由於檢疫隔離、封城、禁航、限制群聚活動等措施,導致消費需求緊縮,直接受創的產業為觀光旅遊、交通運輸(尤其是航空運輸)、旅館飯店和餐飲、娛樂、零售等相關服務業。同時,因工廠停工、生產中斷,在供給面引發供應斷鏈危機,凡是生產原料或半成品仰賴中國的產業都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
另一方面,因防疫、抗疫的需求,生技醫療產業對疫苗的積極研發之競爭,以及生產醫療防護物資(包括口罩、不織布、防護衣、消毒酒精、…等)的相關產業則相對受益。由於一般消費者減少外出購物,大多宅在家中,故與宅經濟相關的電子商務、線上遊戲等產業,以及與異地辦公、遠距教學及遠端視訊等相關的電子產業,如伺服器、筆電等,也是相對受益。此外,高階IC設計與先進製程之半導體產業,亦是此波因疫情引發的美中科技戰之下的受益產業。
以上是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而對金融面的衝擊則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代表資本市場的股票市場,被視為是反映經濟的櫥窗。當經濟轉趨繁榮時,股價指數會上揚;當經濟轉趨衰退時,股價指數會下滑。因此,當實體經濟受到疫情的衝擊而衰退時,反映在股票市場上,股價指數便會下滑。惟各國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時序不同,反映在股市上的時點自然有所不同。

中國上海股市的股價加權指數自1月14日的3,106.82點下跌至2月3日2,746.61點,累計跌幅高達11.6%。在中國政府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撒鈔票救股市之強力護盤之下,加上中國中央政府又宣布要全面復工救經濟,股價加權指數乃強力反彈,於3月5日回升到3,071.68點,已相當接近前波的高點。不過,因疫情於3月間蔓延全球,導致全球股市暴跌,上海股市受到波及而反轉下滑,到3月23日跌至2,660.17點,三週之內跌幅高達13.4%。之後才又隨著國際股市的反彈而逐漸回升,於6月30日回升到2,984.67點;接著又開始狂飆至7月13日的3,443.29點,短短兩週內暴漲15.4%。


美國股市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衝擊,自2月21日(高點為29,146.53)起急轉直下,短短一個月即暴跌10,932.88點,跌幅高達37.5%。示意圖/Pixabay
在美國,美國股市於今年2月12日創下29,568.57點的歷史高峰紀錄。因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衝擊,自2月21日(高點為29,146.53)起急轉直下,到3月23日下滑到18,213.65點;短短一個月即暴跌10,932.88點,跌幅高達37.5%,創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差紀錄。國際上主要的經濟預測機構都預測,此次武漢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傷害將更甚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基於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採取分階段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QE1, QE2, QE3等)的前車之鑑,美國聯準會(Fed)乃於3月23日宣布第二波寬鬆行動,採取史無前例的無限制量化寬鬆政策,相當於大量印鈔票救股市。川普政府並要求工廠儘快復工生產。美國國會也在3月底通過史上最大規模的2.2兆美元法案,用於補助遭疫情重創的產業、中小企業、一般家庭、失業援助和疫苗研發等。在無限制寬鬆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美國股市乃由谷底翻升,至6月8日回升到27,572.44點,達歷史高峰的93%。不過,由於這些政策效果逐漸減弱,而疫情在美洲仍繼續蔓延,尚未受到有效的控制,故指數又轉趨滑落,至8月初,在24,840~27,070點之間盤整。

世界其他各國政府也同樣憂心,若疫情不斷延燒,股市持續下滑,恐將發生企業倒閉潮,並增加金融界的呆帳,而可能造成另一波金融風暴,故亦大多採取類似的寬鬆貨幣政策以為因應。

在台灣,台股加權指數隨著中國股市下滑,自1月14日的12,179.81點下跌至2月3日的11,354.92點,累計跌幅6.8%。在3月,又隨著國際股市的崩跌,自3月5日的11,514.82點大跌至3月19日的8,681.34點(最低跌至8,523.63點),短短兩週內跌幅高達24.6%(最低點的跌幅更高達26%)。之後才又隨著國際股市的反彈回升而一路翻揚,至8月6日收12,913.5點(累計漲幅高達48.8%),創下台股史上新高紀錄(在7月28日盤中最高曾突破13,000點,達13,031.7點)。在過去八個月間,台灣股市猶如坐雲霄飛車般暴跌又暴漲。

如今有效疫苗尚在開發中,還未正式研製成功,全球疫情尚未獲得有效的控制,全球失業人口仍然居高不下,代表金融面資本市場的股票市場卻因泛濫的貨幣供給而由熊市轉回牛市,與實質經濟的基本面完全背道而馳。此一現象將造成各國的貧富差距擴大,所得分配不均更加惡化。(參見前引王塗發,2020.06)前揭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亦憂心地表示,在疫情之下將加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他指出,當初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各國央行也是直升機式撒錢,大行貨幣寬鬆(QE)政策,然而這些多印的鈔票卻集中在金字塔頂層。金融海嘯後2009至2012年的三年間,美國所增加的九成GDP,都進了財富前1%的人手裡。這一次全球性的災難再度降臨,然而疫情過後、拿下口罩,人們迎接的會是分配更不平均的明天?!(待續)
(本文發表於「2020年大選後的台灣走向與自由民主人權之發展」國際研討會)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