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國會議長的角色與職權

新的立法院在2月1日成立,並選舉立法院正副院長。由於民進黨在立法院超過半數,由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出任正副院長,應成定局。根據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最近民調顯示,超過七成民眾認為總統蔡英文不宜介入立法院長的選舉。行政丶立法丶司法三權分立,總統雖然是國家元首,任命的行政院長向立法院負責,但是總統實際主導行政部門,尊重立法部門的自主行使職權,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當然內閣制國家,行政立法實質合一,國會多數黨領袖出任内閣閣揆,主要資深多數黨國會議員兼任内閣閤員。(聯合内閣亦然)可是內閣成員仍然不會輕易介入國會內部運作,以英國為例,國會議長由多數黨推薦出任之後,即退出政黨運作,超出黨派,不偏不倚主持議事。在野黨通常在下次選舉時,禮讓議長,不在議長選區提名人選。裨讓議長繼續連任,該黨如果仍是國會多數黨,十之八九續任議長。

美國總統制國家,參衆兩院分别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院長由副總統兼任,通常由一位資深的多數黨議員主持院會,重要會議,副總統可能親自主持。眾議院議長則由多數黨議員推選,通常是資深議員。美國眾議院議長雖然不退出政黨活動,但是德高望重,又是第二位總統繼承人(僅次於副總統)。除非該黨成為少數黨,或個人因素請辭,否則繼續連任眾議院議長。

國會議員係人民代表,來自各不同選區,加上政黨政治運作,代表不同人民的聲音。國會擁有立法權丶预算審查權丶質詢權丶重大議案議決權丶重要人事同意權丶調查權丶彈劾權。台灣立法院還有修憲發動權等。國會在民主政治的角色丶功能,不言而喻。國會議員泰半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具有最新丶多數民意。除了一些非民主國家刻意設置功能代表(職業團體代表)。即使包括政黨不分區代表,仍然而其代表性。

國會議長不介入黨派 立場超然

國會議員人才濟濟,各方彥秀菁英,如何議事,異中求同,當然需要煞費周章,仔細設計。國會議事規則循序漸進,累積經驗逐漸樹立。例如資深制丶委會會專業性丶國會議事透明化丶國會助理制度丶政黨協商制度丶國會內部黨團運作。國會各種議事規則,常設委員會丶特種委員會,院會丶全院委員會。法律案丶預算案等審查程序,院會通過交付審查丶委員會審查,院會二讀丶三讀。中間政黨協商等機制,也均逐步建立規範。

國會不是封閉體系,實際具有相當開放性,身為國會議長,對外代表國會,對内主持院會。在台灣,立法院長更負責政黨協商。國會議員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政黨丶政治主張,多元的利益凝聚,必然衝突迭起,異中求同取得平衡。議長被課以重責,主持會議,謹守議事規則,不介入黨派,超然立場。個人不擅自發言,尊重國會議員們在議事規則之下暢所欲言,行使職權。

2016民進黨首次在立法院超過半數,取得正副院長。當時兩位資深立委在角逐院長寶座失利,由一位政黨不分區,雖然曾任立委,但是多年之後重返立法院,出任院長。與一般民主國家有些差異。擔任一屆立委,未繼續連任,此次民進黨呼聲最高的立法院長人選,雖然歷任政府重要公職,卻首次出任立法委員,更是民主國家所罕見。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