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姆斯的希特勒傳記:另眼看獨裁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關希特勒的書作數不勝數。尤其最近幾年來,不少知名歷史學家都為其撰寫了傳記。現在,劍橋大學國際關系史教授布倫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也加入其中。這本上千頁的傳記在去年秋天出版,其德語版於本周面世。

在德國,新出的希特勒傳記總會引起關注。德語版問世前一周,德國《明鏡周刊》就已發表了西姆斯強調其主要論點的采訪文章。西姆斯認為,希特勒內政外交的動力來源於其對英美國家愛恨交加的態度。促使其發動戰爭和滅絕行動的不是對布爾什維克主義和蘇聯的恐懼,而是要與英美一較高下的決心。

希特勒與英美:羨慕嫉妒恨

在西姆斯看來,與這種態度息息相關的是希特勒在1914和1918年期間的經歷:"(對英美國家的欽佩和敬仰)來自他在一戰期間的經歷。希特勒反復提及他在前線親歷的英國人的頑強精神。

甚至希特勒的反猶太主義的最深根源都不是對猶太人發自內心的仇恨,而是與美國主導的全球資本主義的競爭意識。西姆斯補充道,而那時在美國掌權的就是猶太人。這意味著,現在要重新評估人們對待希特勒及其動機的看法嗎?

多本詳實的希特勒傳記在過去幾年內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的經典之作依舊是英國歷史學家伊恩·克肖(Ian Kershaw)分別於1998年和2000年出版的兩卷本希特勒傳記。克肖重點關注了希特勒和民眾的"合作"。這位作者認為,當時的德國人自發地為納粹意識形態提供了社會土壤。

傳記何其多重點卻不同

在克肖出版希特勒傳記的前後,德國內外有關希特勒的各種傳記都有各自的重點。早在1973年,德國歷史學家阿希姆·菲斯特(Joachim Fest)就在潛心研究希特勒的基礎上為其書寫了一部鴻篇傳記,也曾一度被視作經典之作、穩坐暢銷書排行榜。之後,有證據顯示,菲斯特在研究過程中犯下錯誤,原因之一是他太過相信希特勒的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的言論。猶太人大屠殺並非菲斯特書中的重點。

然而,記者兼歷史學家斯文-費利克斯·克勒霍夫(Sven-Felix Kellerhoff)去年表示,菲斯特的傳記依舊是"七本最重要的希特勒傳記"之一。他說:"有一些通俗專業書能夠成為經典之作,他們可能內容過時,但依舊值得一讀,這本書就是一個例子。"多方從文學角度肯定了菲斯特的希特勒傳記。

對於希特勒及其政策的解釋,長久以來歷史學界有兩大陣營為此爭論不休。所謂的"蓄意主義者(intentionalist)"認為,希特勒是一個決定性的強大領袖,其思想意識形態對1933年和1945年期間的事件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另一派"功能主義者(functionalist)"則側重強調納粹體系中各種相輔和相對的團體,而不是希特勒的政治角色。

希特勒其人:歷史學家迄今爭執不休

至於希特勒政權領導的納粹主義是如何運行的,為此也有各種具有爭議的解讀:一些科學家對希特勒是否曾是一名理智行事的政治家提出質疑。研究希特勒精神狀態的書籍和文章也層見迭出。

現在西姆斯出版了《希特勒:一本全球傳記》。英語國家對此書的反響褒貶不一。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猛烈批評了本書的主要論點:希特勒的行為僅歸咎於他對英美的執念。一位歷史學家在"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上指責道,西姆斯居然認為希特勒"精神穩定",他筆下的希特勒是"理性的","而並非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同時又自戀的反社會者"。美國保守派刊物《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則較為客氣地評價道,西姆斯太過強調希特勒的美國視角,這本書雖有缺陷,但卻值得一讀,哪怕是將其視為爭論的一部分,因為正如西姆斯坦言,書中的描述並沒有勾勒出"完整的希特勒"。

西姆斯有意重新解讀歷史

西姆斯在書中的前言確實寫道,"該書……從多種角度而言不可與此前的傳記同日而語","它顯然不是首本、也不會是最後一本重要的希特勒傳記"。這些話聽似謙遜,但是不久這位作者便以第三人稱自信地評價自己的作品稱:"如果他的論點經得起推敲,那麼也許人們將要重新考量有關希特勒的傳記以及或許整個'第三帝國' 的歷史。"

除了專注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政治、社會和歷史話題--西姆斯不厭其煩地重復希特勒和其有關英美國家的思索--他對歷史的解讀裡還有其他要點,其中包括:對希特勒而言,法國和蘇聯沒有英美重要,因為希特勒沒有將它們視作競爭對手,更沒有把蘇聯視為威脅。

西姆斯:希特勒對國民評價尖刻

西姆斯在書中還提到,希特勒對自己人民的總體印象非常負面,1933年之後也不例外:"他不太看得起起德國人民。他深知他們的貧窮和傲慢,"西姆斯如是寫道。早在戰爭爆發的兩年前,鑑於本國的生活條件,希特勒已經認為德國在與英美國家的競爭中敗下陣來,"1937年五月希特勒其實已經認輸"。

希特勒成為反猶太主義者主要是由於他對資本主義強國美國的不滿,西姆斯指出:"事實上,他主要是因為仇恨英美資本主義強國才成為反猶太主義者。"

希特勒與英美國家的關系充滿矛盾。早些年裡,希特勒直言其羨慕之情:"他對美國尤其感興趣,也許甚至超過英國,他起初將美國視作榜樣國家",西姆斯寫道,這主要和希特勒認為美國具有地理優勢有關。同時他還認為,這個國家的建立也要歸功於從德國過去的移民。

希特勒希望把德國打造成美國的抗衡力量

希特勒很長一段時間"只"想把德國歐洲打造成一個歐洲大國,並無其他目標。他想要一個可以抗衡美國的力量:"希特勒的目標並不是稱霸世界,而是德國自保。"

西姆斯總結道:"希特勒的戰略從頭至尾都是利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脅產生對德國、歐洲尤其是英美國家的政治影響。"這是一個大膽的觀點,無疑會在歷史學家之間引發討論,而且不僅限於德國。

作者: Jochen Kü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