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若想當看客,注定只能做棋子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德國必須在不當美國鷹犬的情況下捍衛自己的在華利益"為題,刊發了Sophia Besch和Leonard Schütte這兩名德國政治學者撰寫的客席評論。

"如果中美之間爆發嚴重沖突,全球經濟將會癱瘓,性命攸關的氣候合作將會受阻,而歐洲也將被迫在中美之間站隊。長期以來,歐盟一直試圖置身於地緣政治爭鬥之外。和美國不同,歐盟早先並沒有把中國崛起視作對安全、對民主的威脅,而是看到了經濟機遇。尤其是德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反對對抗性的對華政策,其目的則是避免危及德國的銷售市場。"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正試圖顛覆自由化的國際秩序、分裂西方陣營、削弱歐洲的民主國家。中國開始參與安全事務,不僅僅活躍在印太地區,還進軍北極、投身網絡空間。中國提高了軍費預算,打造與俄羅斯的同盟。此外,這個專制政權還越發頻繁地向其他專制國家出售監控技術以及武裝無人機等軍火。"

"德國必須認識到,在當前中國政府的掌控下,不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領域,中國都不會自願接近西方的價值觀。現在,已經有跡象顯示,德國政界的風向開始出現了變化。基民盟的資深議員勒特根(Norbert Röttgen)、社民黨的國務委員羅特(Michael Roth)、還有綠黨的多名高階政客都在批評德國被動、天真的對華政策。"

"但是,德國以及歐盟若不想在大國爭鬥中被當作棋子,就必須及早摒棄看客的自身定位。歐盟無法在民主美國(哪怕存在缺陷)和專制中國之間保持等距的中立。相比歐中關系,歐盟與美國今後仍將擁有更多的共同價值和共同利益。德國民眾現在也慢慢意識到了這一點。"

文章注意到,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最新的民調結果顯示,56%的德國受訪者認為保持對美關系的緊密比保持緊密對華關系更重要,遠遠超過了認為"對華關系比對美關系"更重要的比例(27%)。這一結果與同一機構今年4月的民調結果形成了鮮明反差。

不過,作者同時也指出,盡管歐洲應該站在美國一邊,但是卻也要避免在兩強爭霸中盲從美國,必要時應當出面斡旋,避免中美爭端激化。作者建議,為了在大國競賽中真正捍衛歐洲自己的利益,歐盟需要正視對華交往中的安全風險(比如5G),並且積極與美國之外的其他民主國家強化盟友關系。作者還認為,今後歐洲應該謹慎看待中方的承諾,而應該更注重其實際行動。

"歐洲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真正對美國和中國施加影響力。柏林一直以來都將德中雙邊關系置於共同的歐中關系之上。德國今後應當致力於在歐盟對外政策領域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這樣就能避免中國這樣的國家通過對某些成員國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資或者施壓來破壞歐盟共同外交政策。"

"長期而言,最關鍵一點則是:歐盟必須在面對專制中國的體制競賽中取得勝利。只有當歐洲的民主國家在氣候保護、疫情防控、全球化等領域顯示出優越性,並且讓歐洲民眾享有自主掌控、繁榮富足的生活時,歐盟才能夠在長期的對華競爭中勝出。現在的歐盟經濟重建基金就是一個贏得民眾信任的良好開端。最遲到明年德國大選之後,德國政府就必須接受新的現實,致力於更為團結的歐盟外交。這攸關歐洲民主自由的長遠前景。"

《維也納報》刊登了由奧地利政治學者Bernhard Seyringer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以"美國又要出現外交麻痺了嗎?"為題,擔心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華盛頓的對華戰略又會倒退回奧巴馬時代的進退失據中去。作者指出,盡管拜登團隊多次表示,遏制中國政策的主要方針不會發生改變,但是依然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動向,比如為了換取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而在其他議題上過分讓步。

"在拜登的陣營中,一些反對延續特朗普對華政策的人,正在尋求重新與北京開展全面合作,包括人權領域以及氣候保護領域。這些人認為,中國政府同樣也尋求與美國合作,因此美中合作現在完全取決於美方的意願。拜登清楚地知道,如果美國要在人權議題上采取一些具體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歐洲盟友是靠不住的。而為了換取氣候保護議題上的合作,美方很有可能要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

"拜登上台後將面臨的問題是:他必須在美國的外交、安全利益與其支持者的政治傾向之間做出抉擇。這將是極其驚險的走鋼絲,美國正面臨著重回奧巴馬時代因'政治正確'而導致的麻痺之中的危險。"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文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