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人的練愛困局:投報不等值

11月主企1-3

工具人的練愛困局:投報不等值
工具人的練愛困局:投報不等值

情場上,付出與回報總是難以完美相等。

懂得權衡得失,認真交心才是戀愛王道。

撰文/ 劉仲彬

這款APP只有六個字,「工具人不委屈」。

光看名字就不太稱頭,但它的副標卻有點搞頭:精準控管戀愛成本。軟體簡介寫著:「工具人不委屈」從戀愛經濟學的架構,協助用戶計算客製化的「戀愛成本」,以合理的支出,營造雙贏局面。數字運籌,理性停損,在暈船之前,我們送你上岸。

接著你滑到「戀愛成本」頁面,底下有幾組待填欄位,包括用戶年收、約會餐點類別、特殊節日禮物成本、對方薪資所得,以及你的負荷期望值等。填寫完畢後,軟體會根據約會對象的財務結構,計算出一組符合用戶經濟水平的戀愛成本。每週更新,即時監控,一旦超過負荷期望值,軟體便會送出「跳船警示」,舊愛斷捨離,方能不委屈。

然而你卻就此打住,陷入沉思,不委屈就夠了嗎?那下一次呢?

從念書到出社會,自己就是個工具人,什麼脫單聖典都是贏家寫的自傳,只有搶著買單才能延長約會壽命,噴錢不打緊,但對方總是心不在焉才教人心寒。不委屈很好,但你更想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差錯?為何自己的投入與回報總是不等值?

付出與回饋,為何總是不等值?

l 內建程式出包

付出越多資本→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

多數工具人在出廠之際,都會被植入這套內建程式,倘若談的是物理現象,這種線性連動或許能成立。可惜戀愛是化學現象,不是用力催油門,一路到底就可行。想收到回饋,甚至對方的青睞,完全取決於對方的感受。然而「自身的付出」和「對方的感受」不一定存在線性連動,而是雙方的主觀感受各自運作。這是兩條獨立通道,接得上是運氣,接不上是天命,因此你只能控制如何輸出,但無法控制對方如何讀取。也就是說,你的付出,不一定能符合對方「需求」。

為什麼會出這種包?

因為這套程式的設定原理,是藉由橫掃每份帳單,包攬所有差事,每日照三餐問候,以一條龍式的服務精神,來建立「體貼且體面」的形象。表面看似光彩,但它最大的漏洞,就是自我感覺至上,完全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一旦打不中對方的心,換來的只有付出的不甘心。

l 錯失停損時機

同樣都被植入程式,但此類工具人比較像某種「中途覺醒」的狀態,也就是「發覺一直買單不是辦法,想要求AA制(均分),但就是開不了口」。開不了口,正是讓裂口擴大的主因。

一般而言,見面三至五次後,基本印象就大抵成型,若想反口要求AA制,這是最後的黃金時機。有些人之所以抱著「想悔棋但怕壞名聲」的心情苦撐,就是不幸錯過了停損點,導致錢一直丟,血一直流。不甘願的怨,是分手的必要條件。

l 歸因模式僵化

當對方回饋不如預期時,有些人擔心破壞關係,索性把矛頭全都指向自己,進行「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就是俗稱的「一定是我不夠好,對方才沒感覺」。因而加倍付出,希望能補回進度。可惜,這假設只對了一半。

因為除了內在因素,還有「外在」因素。除了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雙方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性出現歧異。事出有因,冷靜分析絕對勝過自行背鍋,但歸因模式的僵化,會讓人朝著狹隘的假設前進,錯失了岔口的指引。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有時不是體貼,而是判斷力與自信心的退讓。

l 沉沒成本謬誤

當一段關係前景堪憂,某一方卻還不斷付出時,通常是因為「沉沒成本」(Sunk cost)謬誤所致,也就是「之前付出了太多,至少要扳回成本」的心態作祟。把感情當成投資沒問題,但它最大的風險是「難以脫身」。事實上,你為對方噴出去的錢,都是一種「已確認的損失」,這些損失原本就是戀愛的一部分,一旦抱著回本的期待,互動只會淪為算計。倘若真要投資,也得評估前景。有遠景,可視為成本,沒有遠景,就只是「沉本」,死命硬撐,情場終究淪為修羅戰場。畢竟,用投資心態去操作一段感情,只會讓人糾結成本,而非經營關係。

如何調適心態,改善困境

l 幫自己開箱

在傷口擴大前,首要的止血步驟,就是先試著理解「付出越多→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這套程式帶來的風險。當你決定仰賴這套程式走跳情場,唯有幫自己開箱,完整透視自己的工具人體質,才能「預見」將來會遇到的各種衝擊,包括你可能會忽略對方的心理需求、錯過要求均分的時機、進行無效的內歸因,甚至在情路走到盡頭時還不肯收手等。

這是一種類似「症狀衛教」的做法,也就是把整個病程的走勢圖,直接攤在案主面前,讓他看清楚接下來會遇到的關卡,並為此做好心理準備。你勢必要接受某些事實,但也可以趁此修正路線,避開難堪的場面,只要做好衛教,就能有效降低衝擊。順帶一提,我們早在上一段幫你開箱了。

l 替對方解鎖

倘若對方的回饋不如預期,除了自己不夠好,或許還有以下幾種可能:

n 輕忽:這是最常出現的類型,也就是對方的回饋,不一定體現在「帳面」上。對方的時間成本、陪伴品質,或是對你的關心深度,都是另一種回饋形式,只是它們很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被輕忽了。

n 性格:倘若對方「原本就這樣」,無論是生性害羞,抑或天性淡漠,你該思考的都不是如何改變對方,而是選擇適應或直接下莊。

n 習慣:當你決定整組撩下去,就不能期待對方會手軟。他可能會開始習慣你的付出,胃口逐漸變大,除非你改變做法,否則回饋失去熱度,也是剛好而已。

n 暗示:很簡單,對方希望你知難而退,所以擦乾你的淚,往前看吧。

l 套用預期價值論

當你砸了一堆銀兩,關係卻還是苦無進展時,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或許會是你的苦海明燈,公式如下:

追求動機=對方的價值x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

意思就是,當我們展開攻勢前,除了對方的吸引價值,還必須考慮「成功機率」。不可否認,「顏值」往往是追求動機的最大吸力,然而大腦一旦被粉紅泡泡占據,除了壓縮智力,還會壓縮我們對成功機率的判斷力。

事實上,兩個人「聊得來個性合」,才能提高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讓關係走得更穩健,因為這代表「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相契。依據人際吸引理論,這兩項條件是鞏固關係的地樁,交往時間一久,反而能促進顏值的耐看度,但若單看顏值,並無法促進雙方「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契合度。因此,仔細評估成功機率,你該觸摸的是真實世界,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平行世界。

l 不甘願,就喊停

只有一個條件,能決定你是否要喊卡,那就是「甘願程度」。只要心甘情願,情場沒有極限。然而當你結帳時會下意識翻白眼,大腦自動跳出算式,就代表你們該好好聊一聊了。鼓起勇氣,好好說出你的困擾,就當作替這段關係進行「體檢」。這樣做不僅能幫自己開箱,也替對方解鎖,有機會澄清彼此的想法,至少不會心懷怨懟。若有共識是命不該絕,但即便退場,也好聚好散。

l 交心才是王道

數字固然能讓你的戀愛成本不委屈,然而不斷排除對象,並無法讓你學會如何維繫關係。因此與其執著數字的運作,不如悉心觀察交往時的互動細節,「謀定而後動」,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你必須從眼神、語氣、動作以及對談內容仔細認識一個人,嚴謹地分析雙方的價值落差,再衡量自己的「口袋深度」與「甘願程度」。

這時候你才發現,交心比交錢辛苦多了。

所謂對的人,是你願意為他調整價值觀,修正內建程式的人,一旦走到這一步,才稱得上是客製化。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需要被認真地對待,即便投報不等值也很正常,因為他不是你,你也不是跟鏡子交往。反過來說,倘若對方無心戀棧,只吃定你的荷包,趕緊認賠殺出,至少你還能學到如何排除人選。

戀愛經濟學有時還算管用,可惜化學反應講的是默契,一旦默契(tacit agreement)被寫進數字,到頭來只會剩下契約(agreement),而且還是讓人想違約的那種。

劉仲彬

現為臨床心理師。經營粉絲專頁「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處理焦慮身心

症狀及人際情感議題經驗豐富,擅長病理衛教、心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