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橋效應實驗:像極了愛情……很難說

【心理學實驗12】

吊橋效應實驗:像極了愛情……很難說
吊橋效應實驗:像極了愛情……很難說

圖.文/林仁廷

志明的個性、價值觀和春嬌完全不一樣,他們在公司一天到晚吵架,會議上吵,辦公室也吵,互看不順眼。志明和春嬌剛好都單身,同事起鬨說:「那你們乾脆在一起好了!」他們異口同聲回答:「我不可能愛上他!」

可事情就是這麼奇妙,在準備大型活動的時候,志明衝出轉角,撞倒了迎面而來捧著資料的春嬌,瞬間紙張滿天飛,繽紛飄落。陰錯陽差,志明撲倒在春嬌身上,又好巧不巧親上嘴唇,他們嚇了一跳,過了兩秒鐘才互相跳開,兩人都慶幸沒旁人看見。後來兩人好尷尬,不敢跟對方說話,彼此都若有所思。

志明回想起那個意外之吻,當時他心跳很快,有股莫名悸動,嘴唇相貼時溫熱又柔軟,春嬌髮絲也飄散香味,接吻的畫面在志明腦中揮之不去,他心想:「該不會自己喜歡春嬌吧?我們其實是歡喜冤家,一般人要是不合,早就疏遠了……」

轉角撞到愛,原來真有這種事,像極了愛情。

志明傳LINE訊息給春嬌,第一次不是找她吵架,而是約她出來吃飯。

吊橋實驗:像極了愛情

「修但幾勒!敢安捏?」志明的解釋正確嗎?偶像劇的情節真的會出現在現實生活嗎?

發生意外而臉紅心跳的類似情境,Dutton(達頓)和Aron(亞倫)以此在1974年設計了有名的「吊橋實驗」,他們徵求一批男性受試者到橋上接受訪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被安排在離地大約70公尺懸掛式的窄吊橋,另一組則是架在河面上3公尺的普通木橋。兩組受試者都必須單獨走到橋中間,由外表亮眼的女研究員進行訪談,當訪問結束,女研究員會給受試者她的電話號碼,若他們想進一步了解實驗結果可以打來詢問。結果發現,在吊橋的組別有將近一半的男受試者打電話給女研究員,甚至請求和她約會,而對照組僅有12%來電。

為何吊橋組的男性會傾向打電話呢?人是需要知道解釋的生物,他們會問自己為何有興奮感?心跳為何加快?解釋這些生理反應其來有自,而解釋的心理過程稱為「歸因」,且依據不同的歸因,便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歸因過程受當下情境影響,會連結眼前的可見線索,形成單一歸因,就誤以為自己動了真情。

心理學家認為,無論是吊橋實驗或志明的例子,當事人在高風險環境或意外下,他感受到自己心跳加快、不安冒汗,一時不明白為什麼,但他看見眼前美女,便以為她就是原因,是自己一見鍾情,喜歡上她。當事人太快「用他看得見的,來解釋他看不見的」,就很難意識到情境總是複雜的,自己以為的情緒、感覺其實來自他方。

要找人討論,避免當局者迷的盲點

情境複雜,情緒自然複雜,各種影響因素包括當下社會環境、群體風向、被引發的過去經驗、個人主觀、本能反應,以及對各類資訊的認識解讀,加上有些事是時間累積發生,形成一個大系統,很容易搞不清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結果,唯一能確定的是,企圖以短視角度找出單一歸因,幾乎都會推斷錯誤。臉紅心跳、緊張無措、害羞尷尬……像極了愛情,但也可能不是,別太快歸因自己的反應究竟是什麼,否則就會像有些人哀怨當初怎麼鬼遮眼一樣,有疑惑就花時間慢慢拆解,最好找人討論,增加不同角度的解讀,才能避免當局者迷的盲點。

林仁廷

主修社會心理學,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現為諮商心理師和兩個孩子的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