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紀就該有什麼樣子? 如果女人就想青春永駐又如何?

10月主企-2-2

什麼年紀就該有什麼樣子?  如果女人就想青春永駐又如何?
什麼年紀就該有什麼樣子? 如果女人就想青春永駐又如何?

「打扮了被說老妹裝嫩,但不打扮又成了黃臉婆。」

過了某個歲數,女性時常面臨旁人的評判與內心的掙扎。

這種矛盾從何而生?又該如何自處?

撰文/白家瑞

「誰不想要永遠18歲?」女性來談者如此說道。

「我覺得我看起來跟二十幾歲的大學生差不多啊,保養得很好!」她有著標緻長相、美好身材與透亮膚質,我真的一丁點的質疑都沒有。

但她沮喪地接著說:「可是他就是嫌我老、年紀大,我其實看起來不老,可是依然很在意自己的實際年齡……」

我問她:「好像妳儘管已經很漂亮、看起來很年輕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不在意自己幾歲,對嗎?」

她回答:「因為那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啊,明明我看那個OO網紅長得才像四十幾歲的樣子,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自己會不會看起來太幼稚、沒長腦啊?」

至此,我理解了她藏在話裡的煩惱,其實是「自己到這個年齡,應該長得什麼樣子?」

諮商室裡好多不同的女性來談者,對於年齡、外表有著相似的煩惱,我心想,女人真的好辛苦啊。

辛苦在於,我們大概知道這社會是這麼運行的:我們知道不管幾歲的男人,都喜歡年紀比自己小的女人,永遠是二十幾歲最好。我們知道如果自己已經30歲以上沒有打扮「得體」、穿得太暴露、裙子太短就會被嫌惡;但當我們打扮老氣,又可能會被說像黃臉婆,沒有錢作保養。我們不只一次聽到別人是怎麼形容其他年紀大的女人:老妹裝嫩、徐娘半老、老蚌生珠。我們一方面覺得忠於自己的年齡才好,但另一方面真的會害怕顯老──內心天人交戰、感到矛盾不已。

很多人會想盡可能達成那些既是現實、又懷疑會不會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期待」,同時,社會似乎真的給予了年輕貌美的女人一些「紅利」,所以我們想努力「保值」。然而,努力之餘,又害怕別人認為自己的智慧、內在沒有隨著年齡增長,所以想要奪得一個「內外兼具、風韻猶存」的美名。例如想像奧黛麗赫本那樣,即使老後還投入慈善事業,雖然看得出年紀卻又不失端莊賢淑……

個人內在的矛盾,反映出社會價值的矛盾

這個社會上充滿著各種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無關乎是非對錯,比較像源自於眾人自古以來、約定成俗的集體潛意識,人不太可能自外於社會生存,所以我們的內在價值必然會與整體社會的外在價值交互影響,這裡想點出幾個,我所想到能解釋外界批判女性外表的原因與矛盾心態。

美、年輕即是好的審美觀

基於生物本能,演化上我們自然會傾向於欣賞美的事物,我們天生會認為長相美好的人,他的其他方面也不會太差,雖然這種想法不全然有事實依據,但的確有不少研究指出,長相出眾的人在事業和各方面成就,都比長相差的人來得好。另外,年輕就是本錢也不完全是胡說,年輕的女性在生育上占有絕對的優勢。因此社會上便鼓吹年輕的美好、漂亮的美好。

然而,其實「美」的定義是什麼,也會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

「老」和「美」定義背後的矛盾想法

當社會覺得年輕貌美才好時,將「老」這個元素加入判斷,是否會影響年輕和美就是好的想法呢?其實大家對於「老」的定義,往往是有智慧、有涵養、有歷練等。很少會覺得「老人」和「很美」有關聯,也就是老和年輕的概念是衝突的,年輕和美才能畫上等號,所以老和美自然就不太能沾得上邊了。

這會讓人產生所謂的「認知衝突」,為了避免認知衝突,我們會希望老女人就該有老女人的樣子,否則就超出我們的想像了。

因此我認為,對於老的想像太過局限,以及對於老和美的認知失調情形,造成社會產生「老女人不應該過度打扮或打扮得太年輕」的想法。另外,老人也被認為心態年輕、保有赤子之心很好,卻較少因為外型出眾被讚許。

外團體與內團體之區別,能增加安全感

人習慣區分外團體與內團體,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我們會將自己歸屬在某個內團體裡面,且排斥外團體。這會使我們有歸屬感、安全感,而區分的方式常常是使用「符號」暗示,打扮穿著就是一種辨識的符號,當我們穿著相同的衣服,就會自動和不同打扮的人區分你我。所以大眾將打扮年輕的老女人劃分為外團體,跟「我們認可」的老人不一樣時,很多人就會產生不喜歡、排斥的感覺。

女性的價值被限縮於外表

現代社會即使已努力實踐性別平權,但不可否認,與男性相比,我們更常用外表來定義女性的價值。我們雖然也會看女性的工作表現、談吐能力、社經地位,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年齡和外表似乎仍是判斷女性價值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因此,幾乎很少有女人能不在意自己的外在與年齡是什麼樣子,即使有些女性想擺脫社會影響,主流觀念也時常使人動搖。

當社會價值難以改變時,女人可以如何自處?

上述這些價值形塑了女性是如何受外在社會的影響,與內外在價值上的種種矛盾,但我們仍能試著學習如何因應與自處。

了解外在社會如何影響內在自我

當我們煩惱著自己年齡和外表不相稱時,不妨思考這樣的想法從何而來?是父母、師長、伴侶、社會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些價值觀是何時開始出現的?有隨著生活經驗改變而有所不同嗎?試著去思考社會上的性別角色、權力結構是如何運作的?社會覺得理所當然的假設,我自己也認同嗎?

以及這樣矛盾的想法造成了我內在什麼樣的不舒服感受?當內在與外在不一致、我面對的現實與我對自己的期待不一致時,我通常如何處理?忽視、面對或調適?

當我們越去探究、分析自己是如何被社會影響時,能夠對於自我有更清楚的了解,且這不是將責任歸咎於外在,而是將選擇權拿回自己手中。

重新詮釋社會框架

這個社會看待一個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既定的參考架構,這就是框架,當我們能重新去詮釋社會框架時,可以減低罪惡感和不適感,例如:當懷疑自己是否穿著打扮有問題時,我們能重新將看問題的角度從「自己有錯、自己不正常」,轉向成「因為『要打扮成別人期待的樣子』的這種『壓力』而讓我感到痛苦」,給予自己一個重新看待問題的機會。

練習自我肯定,提升內在自尊

學習將自尊來源從外在轉向內在,也就是自己給予自己自尊感。當我們能覺察自己的需求、自我了解並學會自我照顧時,我們才能依據自己的感受來對待自己,而停止依照他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來下決定。提升自尊感需要歷程和時間,可以靠敘說、寫日記、心理諮商等方式來促進自我覺察,也能藉由創作來提升自我價值。例如:當我們產生自我懷疑時,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寫下自己的優點,藉由書寫,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去看見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去欣賞自己的小進步,或是藉由梳理自己的人生經歷,增強自我概念。

呈現「真實」的自己永遠最重要

當自我內在、外在不一致時,會帶來失落與不舒服的感受,因此「對自己誠實」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努力達到的是,去接納自己的身體形象、接納自己的情慾、接納自己的外表與接納自己的吸引力,不用他人的標準來批評自己、降低「應該」信條對自己的影響。藉由不斷地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就能看見自己有各式各樣的選擇。

不論如何選擇,我們都是為了更喜歡自己。而且我們絕對可以同時保有獨立的想法,又能好好地與社會互動。

總結來說,當我們了解自己對美、老的價值觀從何而來、了解女性被社會賦予的價值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就不會輕易被外在社會控制,漸漸能多方探索、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如實呈現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白家瑞

諮商心理師。現任職於力人心理治療所。專長於親密關係與感情困擾、女性自我成長、青少年情緒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