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疫情當頭 旅遊羞辱有新解

愈來愈多旅行者面臨砲轟,被說在這個節骨眼趴趴走,就是散播病毒,是置防疫資源不足的社群於險境。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台灣控制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得宜,民眾或許沒感覺,但在歐美,新冠病毒疾病掀起了全新的「汙名化」(shaming)年代,從配戴(或不配戴)口罩、保持(或不保持)社交距離,到不幸染疫都可以被歧視。

現在連「旅行」也淪陷。

疫情節骨眼趴趴走 遭致散播病毒汙名

疫情之前,旅行是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民眾不僅愛旅行,也愛分享旅遊經驗。那時候,travel shaming(旅遊羞辱)瞧不起的是旅行閱歷過少的人。

但隨著疫情蔓延,各國紛紛祭出防疫措施、航班一架架取消、機場和邊境關閉,旅行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掀起全新「汙名化」趨勢。愈來愈多旅行者面臨砲轟,被說在這個節骨眼趴趴走,就是散播病毒,是置防疫資源不足的社群於險境。

華盛頓旅遊業者蘇利文(Kathleen Sullivan)在社群網站臉書上警告,「如果你是旅行業者,欲在疫情期間送口袋麥可麥可的白人客戶至黑/褐膚色人口的地區旅遊,你就是參與/建立系統性種族歧視」。

她呼籲,「你可以拒絕客戶的要求」。

這篇貼文引發熱烈且正反兩面的討論,她承認,網友的觀點讓她稍微改變想法,尤其有同業指出,許多加勒比海經濟體急需觀光收入來回歸正常。但她仍認定,疫情期間,旅遊是不必要的奢侈品。

民眾出遊意見分歧 社群上避談個人旅遊史

她並非唯一持有這個想法的人。BudgetTravel.com於9月針對212名美國民眾的民調顯示,當詢及「您目前對旅遊的態度為何」時,27%受訪民眾回「完全不考慮」,占比最高;25%說接受「小型且局限於國內(美國)的旅遊」;22%說可以來個「一日遊」;21%說「完全開放」。

雖然不知道疫情何時過去、日子何時恢復正常。BudgetTravel.com民調顯示,仍有25%受訪者計畫在接下來的冬/春季出遊;24%鎖定2021年夏季;但被問到是否會在社群網站分享出遊資訊,回答則兩極,多數說會抒發不能旅行的煩惱,但不會談及個人旅遊史。

馬里蘭州旅遊部落客朗恩(Matt Long)說,他疫情爆發後出遊過幾次,「每次都在社群媒體上招致程度不一的辱罵」。他說,他疫情期間接受廠商招待,在賓州一處占地2,000英畝的私人度假村過兩天週末,在貼出旅遊文之後,許多留言都屬正面,但仍收到許多朋友不滿的私訊。

朗恩說:「他們會說『我兩個月來連住家車道都沒離開過,我女兒也不能去上游泳課,你卻去度假村逍遙?這太不公平』。」

不過引起最大波瀾的,是他8月公私各半的佛州迪士尼行。佛州8月分是當地疫情迄今最致命的一個月,當月有4,164人病故,比7月多了近900例。朗恩說,他接到最多的批評是「我不敢相信你在這時候下佛州」,也有當地人認為他們正在與死神搏鬥,不需要外地人到佛州攪局。

做足安全措施 從事負責任的旅遊

而病毒傳染風險,正是讓旅遊作家曼德斯(Lola Mendez)放棄五年來全職旅遊生活、改待在家裡的原因,「如果有人因我而染疫,我絕對無法原諒自己」。

她說她盡量不對其他選擇趴趴走的人「說教」,而是適時提供新聞,說明有些景點的居民確實有拜託外地人別挑這個節骨眼造訪當地,盼打消他們出遊的意願。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心理學家譚格尼(June Tangney)贊同她的做法,說羞辱外出旅遊的人固然情有可原,但恐怕沒有多大建設性,最好的方式是「試著透過鼓勵的方式,要這些人多想想自身行為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旅遊部落客朗恩坦承,外界的shaming對他沒起太大作用,他依舊在美國旅遊,只不過減少社媒發文。

他在結束佛州迪士尼行後自我隔離兩星期並兩度篩檢。他自認在旅遊上已做足安全措施,並認為他可以幫助讓旅遊回歸正常化,「只要聰明行事,不置他人於不必要風險之中,我不認為旅遊有啥問題」。

喬治亞州藍鳳梨旅遊(Blue Pineapple Travel)老闆達登(Kacie Darden)同意,她說她仍旅遊,只不過社群貼文會寫得更謹慎,「無論我去哪兒,所有照片都證明我有戴口罩、也不會在餐廳內用餐」。她說:「我認為有很大的空間來讓民眾從事『負責任的旅遊』。」

【延伸閱讀】

Z世代網紅黃大謙 當YouTuber沒在開玩笑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電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