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以上7%有衰弱問題》如何延緩老人失智?醫:這2件事是關鍵

2025年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延緩老人衰弱及失智是重要課題。(圖片來源/MabelAmber@pixabay)

依據國發會人口中推計估算,預估台灣老年人口將在2018年達到14%的高齡社會,並且於2025年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而照護負擔也逐漸增加,扶養比在2014年增加為35.0%,並且在2061年再增加為98.6%。

如果只觀察老年人口對青壯年人口(18至64歲)之扶養負擔,在2014年約每6.2個青壯年人口需要扶養1位老年人口,預估2061年人口金字塔組成將轉變成倒金鐘型態,社會負擔也會變得更沉重。而隨著醫療技術與衛生的進步,加上國人平均餘命的延長與人口的老化,這些都會影響著我們的健保支出與醫療結構。

65歲以上老人7%有衰弱問題

在臨床上,老人族群所表現的疾病特質通常為不典型症狀、對治療反應存在顯著歧異性、容易受到醫源性傷害、常見合併多重疾病與併發症,這些潛在性問題通常以老人症候群為外顯臨床表現,包括失禁、跌倒、譫妄、褥瘡與衰弱等,並且造成許多生理與心理多重系統性傷害,老年症候群之間彼此錯縱複雜的交互影響也進一步加重既有的問題,並且在初期時常以衰弱做為臨床表現。

根據許多專家共識,衰弱代表此個體多項生理系統儲備能力下降,超出其原來年紀該有的程度,以至於當外界壓力來臨時,無法維持身體的恆定,導致身體後續的失能及其它不良結果。根據之前的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有3-7%比率存在有衰弱問題,其風險亦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增加,衰弱則跟跌倒、生理性依賴、快速機構化、失能與死亡呈現顯著相關。因此如何預防與有效處置衰弱是老年照護重要的議題。

目前在國際上較為熟知的診斷方式則是美國學者等人所提倡的外顯性特徵,這些特徵包括體重減輕、沒有活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弱這五個面向。這5個表徵也會彼此影響,而所造成的衰弱也會惡化各個表徵,因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預防衰弱與打破這惡性循環在老人照護上是很重要的議題。

如何改善老人衰弱?

目前營養及運動的介入被視為可以預防和改善衰弱的有效介入方法。營養方面強調充足的蛋白質、必需胺基酸與強化骨骼肌肉的維生素D的攝取。運動方面則是強調規則的運動,並且唯有運動加上充足的營養才能達到改善衰弱的最佳效果,進而打破此衰弱的惡性循環,達到預防生活失能、延緩失智及成功老化之目標。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 王志仁醫師,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

更多信傳媒報導
80度的陡峭樓梯是昔日繁榮的象徵 台南第一間老宅民宿「謝宅」
每40分鐘就有1人失智!醫:準確率達9成...靠「它」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