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08課綱對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教育是否扭曲為競逐響亮頭銜的比賽?

文:陳映岑

每到寒暑假,便是高中生爭相參加各式營隊、論壇的時刻,醫學營、培力營、青年論壇、模擬聯合國等等,數不盡的課外活動充斥生活周遭,適用108課綱的我們,在擠滿行程的暑假中,一邊追逐著豐富精美的學習歷程檔案,一邊似喘不過氣的在所謂「充實的高中生活」中尋覓學習的意義與樣貌。

筆者身為今年暑假剛升高二、適用108課綱的學生,在過去一年裡,時常在課業成績與課外表現的忙碌中感到迷惘,也不斷追問參加一個又一個的營隊與競賽,真正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那些經驗的價值與意義又如何被定義?

有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在新課綱的制度下,漸漸開始盲目的追求名聲響亮的證書與獎項、忽略了學習的真正意義,並膜拜學業表現與活動經驗亮眼的「戰績」、默認自己與社會對「菁英式教育」的崇拜。作為新課綱的學習主體,必須肯定其所提倡的素養、多元化教育,卻也要對體制下扭曲的學習心態發出警訊。

問題意識:學習歷程檔案與學業成績的雙重壓力

因著108課綱要求學生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們開始在原本已被功課填滿的暑假,塞入更多活動與企劃,期盼呈現給大學端充實精彩的高中歷程,但當我們投入大量心思甚至金錢在課外活動的參與時,我們所追求的是具啟發性的經驗與體驗?還是抱持著害怕比別人少報一個營隊、少一件多元學習檔案上傳的心態,報名參加一個又一個「收穫良多」的活動。

教育是否在課綱的改革、學生的迷茫慌張與營隊舉辦的亂象中,失去學習的純粹性,同時扭曲成為競逐響亮頭銜的場域?當學習成了證書與獎盃的蒐集競賽,這樣的教育體制又與過去重視文憑的教育時代,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更遑論在學測成績占比50%的制度下,對於需兼顧課內外表現的學生們,有效學習又要同時探索自我、適性發展,幾乎成為高中生最艱鉅的難關。

在新學制的調整下,課程內容被刪減、趨向「素養化」,強調更寬廣的學習視野與更深入的領域學習,但實際上在師生對考題方向的不確定下,學生需吸收更多的補充教材,加上學習歷程的負擔,學生除了費心於學業成績的掌握,更忙於完成各科大大小小的報告,並以各種活動、計畫試圖充實自己的校外生活。當我們鼓勵、表揚學科成績與課外表現兼優的學生,便是在對學生施以一層又一層的壓力、附加一輪又一輪的黑眼圈,如此菁英主義的教育,就常衍生出資源落差帶來的不公以及教育意義的變質等問題。

108課綱中的核心素養,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為主軸,分「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3大面向,各面向再細分為9個項目。每個項目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內涵不盡相同。

新課綱背後:資源分配不均、活動集點競賽與多元學習的假象

在學生們競逐亮眼學習歷程的情況下,也就不難想像,108課綱何以加重貧富差距對升學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否認的是,學生們仍有管道以費用低、甚至免費的方式參與課外活動,如政府補助、委託台大社會系每年舉辦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經過兩次篩選、活動費用全免,符合社會救助法補助標準者亦可另外申請交通費的補助;然而放眼望去,許多大學各科系的營隊或會議,部分三到七天的活動報名費高達七、八千元,在各種活動費用落差極大的情形下,時常就擠壓了資訊取得不易的學生之選擇權。

我們必須承認家境狀況不佳的群體,仍能以經濟負擔較少的途徑獲得課外的學習機會,但也無法忽視在貧富差距及資訊不對等的環境下,部分學習權益被剝奪的學生正面臨學習歷程檔案製作的困境。

在校外活動種類多樣但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下,許多學生花費大量金錢、時間,換到的可能是學習價值不成正比的體驗,有的營隊確實極賦啟發意義且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學生更能在過程中結識志趣、目標相同的夥伴;但也有營隊以在遊戲中學習的名義,舉辦實為娛樂性質的團康遊戲,會中短短幾天中認識的朋友,建立的往往是難以深交、會後少在聯絡的關係,這樣的活動提供的只是表面上為學習性質、實際上為社交導向的體驗,淪為學習歷程檔案中華麗的裝飾品。

筆者認為,學生們在此學習模式與氣氛下,認知的是一種平面的、虛幻的教育價值,追求的是以量取勝、表面華美的活動經驗。當我們在挑選學習歷程題材、營隊與參與各式的課外活動時,最先問的是「這個營隊對我未來升學有用嗎?」、「教授會喜歡我這篇學習歷程的內容嗎?」、「這個活動放在學習歷程夠看嗎?」,而不是我們所從事、所追求的符不符合我們所信仰的價值、能否帶給自己一定的學習與啟發意義,那些無數的營隊、活動與競賽經驗,不過成為升學的道具、在別人面前展演的空虛外表。

當學習歷程的精美程度與對升學助益的多寡,成為學習價值唯一的標準,其活動過程中的內涵與意義在目前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便成為多數學生忽略的一環。所謂素養導向的教育理念在學生看來,不過是變相的頭銜競逐,「多元化」的學習也成為升學科系框架中的假象。

恐慌的起源:對體制的困惑與未知

儘管新課綱下的亂象不斷,但其提倡的價值理念:多元領域的探索與素養導向的實用教育,確實是台灣學生目前欠缺的能力與觀點。學習歷程在各領域探求與自主學習的意義上,筆者認為是值得給予肯定的,但在學生對學制的理解不足、對素養考題感到難以掌握、對學習歷程欠缺方向感的情況下,學生在課業與校外活動的掙扎下,犧牲的往往是身心健康與學習的純粹性。

一回回的新課綱、一批批的「白老鼠」,當教育部試圖更貼近自由開放的多元化學習,但學生與社會仍視升學、文憑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所謂改革便使現行教育淪為過去升學主義的變形體,助長資源差異下帶來的不公平、縮限學生對學習與未來的想像,在我們汲汲營營於將時間擠得使自己透不過氣、追逐一張張證書與獎狀掃描的同時,自問這個社會在高呼多元適性發展的體制中,追求的是否仍是菁英式的教育?

延伸閱讀
地方主義相互競爭,宜花東是最該區域整合的「浪漫台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