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民意與司法改革

為了陪審制丶參審制,民間推動陪審制團體與司法院針鋒相對,民間團體退一步要求參審丶陪審一併試行,司法院也認為不可行未予採納。司法院提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一般稱為參審制)為了凸顯國民參與,更名為國民法官法,欲在立法院臨時會通過,在2023年上路。

推動陪審制,包括民進黨在野時也大聲疾呼,並明文規定。國民黨執政時,2012年提出觀審制,最後無疾而終。民進黨完全執政,推動司法改革,蔡英文第一任總統就職演說,司法改革部分得到最多掌聲。親自主持司法改革委員會,取得不少共同決議,責成相關單位執行,民間也成立監督團體。司法改革包羅萬象,審判制度的變革,當然是核心的問題。

何謂陪審制丶參審制,或是數年前的觀審制,一般人其實並不完全理解。法官之外,另加入人民共同審判,在不少國人對於司法制度丶部分法官不信任狀況,有關民調均六成以上贊成。民間團體推動的陪審制度,在英美法系國家實施超過一百五十年以上。已有52個國家實施陪審制,包括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最近中國在香港強行實施國家安全法,欲改變香港司法及審判制度。中國大陸係實施參審制,因此有人批評民進黨政府的作為,反其道而行,不可思議。

國人對於陪審制的理解,除了法律基本知識或在英美法系國家居留經驗,泰半來自電影。陪審團丶法院攻防,律師丶檢察官丶被告丶證人等詰問丶辯論。陪審團決定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再由法官量刑。陪審團人選丶規範,法官角色,檢察官丶律師丶被告丶證人等與目前法官主審制度,大異其趣。

台灣法律體系引自日本丶德國

大陸法系國家在邁向陪審制,有些調整型態,參審制或觀審制即是。台灣係大陸法系,法律體系引自日本丶德國,不少司法主事者及大學法學教授,均比較熟悉大陸法系及司法制度。台灣司法制度,從大學法律教育丶司法官的考試引進,與英美法系國家不同。包括美國最高法院與台灣司法院的差別,司法院負責司法改革,不少變革措施,包括憲法訴訟法丶大法官法庭等。各級法院的組織改造,其中審判制度,最為關鍵。

司法院力主參審制,針對十年以上刑事審判,加入國民法官。六位國民法官與三位専業法官合審合判。與陪審制度有別,人民參審的實際影響力相對下降,審理及裁判程序也有差別。為了強調人民參審,法律名稱改為國民法官法,但是民間團體仍然希望引進陪審制,並與參審制一併試行。

陪審制丶參審制,何優何劣,見仁見智,涉及範圍廣泛,法律專業也非一般人民充份掌握。司法是正義的最後防線,攸關人民的權利,因此不論是否有親身體驗,人民對於司法問題十分重視。透過媒體丶親友或個人,對於當前司法評估,反映在各種民意調查及行動。如何用比較易解的文字說明各種司法改革方案,在民主多元社會,共同討論集思廣義,取得較佳成績。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