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修行

7月表達性療癒花園(照見‧紓壓)

木修行
木修行

帶有歷史感的不完美物件總有獨特的美感,

待修復的家具則提供了忘卻時間的機會,

在細心打磨的過程中,找回能不在乎新舊的療癒。

文‧圖/吳明富

我喜歡老東西,老鐘、老錶、老茶杯、老房子和老家具。收集平民老玩意,已成為我工作之餘喘口氣的老嗜好。這樣的嗜好,可以追溯至20年前我到美國紐約市實習和工作,成為服務弱勢青少年的藝術治療師開始。生活在大蘋果(The Big Apple),居住空間卻小得可憐,但紐約市豐富的美術館、博物館和古董店,以及大大小小的跳蚤市場和二手市集,滿足了我對老東西,尤其是木製品的眷戀。那個時期的我,不動手木作,純眼觀欣賞,慢慢從「心癢」過渡到「手癢」,開展出後續的木工學習旅程。

古家具

我常對美術博物館和藝廊精品店所展示的,古今中外精緻木藝品中細膩的手工技術及絕妙的造型功能驚豔不已。那些所謂的「貴族」或「菁英」工藝,除了能陶冶我的美感素養、敏銳我的鑑賞眼光外,偶爾也可以讓我「出軌」一下,脫離世俗的現實壓力,逃到藝術殿堂裡,看著一輩子也買不起的美麗物件,想像它們過去或未來的主人會如何因其彰顯身分地位,帶來戲劇化的生活情節……有如走進電影院,這一、兩個小時的視覺享受和短暫的「出世靜觀」,足以讓我轉換心境、放空休憩。

不過,我總覺得那些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與我的平凡生活隔著一大段距離,只能遠觀不可褻玩。逛跳蚤市場和二手市集則相對平易近人,你不只可以佇足觀賞、把玩、拍照,甚至還能試坐、試用「市井小民」的通俗工藝。看上眼的物件若價錢還可以,也能霸氣買下,收藏頗具年代的平價器具,放在自己的公寓小窩,過渡到生活裡,增添幾許復古的情趣,堪稱人間樂事一樁。有時候興致一來,與自詡專業又幽默的老闆哈啦幾句,針對心儀物件品頭論足、來回議價一番,還能增長見聞,拓展對某時期或某風格木製家具、飾品的認識,為交易增添不少價值與樂趣。有了這樣額外的記憶連結,當會更珍惜那「得來不易」的二手物。擁有心儀物固然心喜,探尋過程中的興奮、新奇、愉悅之情,也往往為我帶來放鬆感。也許,「購物治療」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就是老舊、不完美才稱作「古家具」(vintage furniture),我偏好古家具那種經時間洗禮、經他人之手的歷史感,尤其是那些不假機器、完全手工、看得出小瑕疵、非故意而為的不精準,而缺損待修的家具飾品,更是深得我心。通常這類品項,雖物拙價廉,卻頗具特色、簡樸實用。最重要的是,它們留有改善的空間,給了我修復補漆、重新創作的機會。意外地,木作「修復」變成一種正念「修行」。

手作回春

只需簡單的工具和材料,就可以替一些二手家具找回第二春。如果不是受損非常嚴重,花點時間打磨抛光,再上點透明護木漆,就能使它們重現昔日光彩;若家具上有裂痕,或是因時間、氣候熱脹冷縮、乾濕變化所造成的接縫處鬆脫、扭曲或變形,膠木粉或填縫劑就可派上用場,這一方面可以修飾外表,一方面還能防止結構繼續惡化。若非必要,我甚少使用釘槍和鐵槌,因為深怕來自金屬的外力和材料,壞了木頭的質感。更新這些老舊家具,需要耐心和謹慎,其修復過程不像一般創作那樣天馬行空,目的不在於將其改造成另一種造型或功用,而是去蕪存菁,讓被日積月累的天然塵垢和人為汙漬所掩蓋的原木質地再現。

過程中機械性反覆地打磨、塗抹、擦拭,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考驗的是個人的定力和耐力。也許外人看來,這樣的歷程有些無聊,但對我來說,聽著音樂,放空自己,忘情於簡單的手部動作,帶來忘卻時間的身心共融,雖稱不上「創作」,卻能為過去某時空的木作品注入新的生命,也頗具意義。心力與勞力的付出,最後換來清新的家具飾品,被安置於家中的某處,除了看著高興,還能發揮功用,日日為我服務,說不出的滿足和成就感,打從心底一湧而上。很多時候,讓藝術回歸生活,這樣的小確幸,是淡忘焦慮的良藥。

倘若家具外表已滿目瘡痍、磨損嚴重到回天乏術,只要造型結構仍穩固耐用,我並不堅持一定要保有木頭的原始風貌。視情況可在表面塗上一兩層打底劑(gesso),想像那是塊立體多面的畫布,再隨性拿起筆刷沾上顏料,即興塗鴉創作,或根據想好的圖案彩繪裝飾,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新聞報紙、雜誌相片、蝶谷巴特、馬賽克拼貼或多媒體拾得物拼組等技法,皆可混合應用於這樣的返工修整上。

替家具「舊瓶換新酒」的構想也延伸到當時在青少年中心的工作裡。還記得那時機構接收了一批捐贈的舊沙發,想把它們擺放在大廳,催化孩子們之間的交流互動。但家具本身太過樸素呆板,木頭表面也滿是刮痕,與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能量格格不入,因此教育部門的一位美術教師主動與諮商部門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師合作,在徵求機構主管的同意下,集結一些中輟或逃家的青少年,以「家的感覺」為主題,用「開放畫室」(open studio)的型式,分工彩繪這些桌椅。一方面用藝術連結彼此,形成一種相互支持的「社群感」;另一方面提供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與,創造出可以涵容這些欠缺家庭溫暖和愛的孩子們,一個安心且有歸屬感的空間(圖3和4)。

從心癢到手癢,透過手作回春老家具的生理行動,轉換成一種修復、思考和定錨的心理作用;從修復到修行,修的是顯見的外在實體,修的也是隱晦的內在心境。

吳明富

畢業於美國聯合大學跨域整合研究藝術治療博士,現任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副教授,

專長藝術治療、個別與團體督導、悲傷輔導、存在攝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