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絕種動物化身俏皮配件 跟著台灣設計師Jamei Chen用時尚愛動物

【文/BeautiMode ※原文刊載於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劇烈的改變,台灣設計師陳季敏所創辦的品牌Jamei Chen,推出瀕危絕種動物配件系列,希望透過設計,凸顯這些瀕危動物與地球生態息息相關的重要性,將這些由於人類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導致有滅絕危機的物種,以可愛俏皮的方式呈現在配件上,展現對於環境與動物的關愛。

變色龍(Chameleon)

長得與蜥蜴非常相似的變色龍,屬於爬行綱變色龍科,目前約有160多種不同品種,主要分布在非洲東部及馬達加斯加島。但生存在這裡的變色龍,無論是身形只有1.5公分的迷你變色龍、長相獨特的長鼻變色龍,或是身體呈現亮綠色及黃色的泰山變色龍,如今都面臨絕種危機,有些甚至將在未來20年內徹底滅絕。

之所以會走到這樣的境地,主要原因來自當地人為種植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只大肆砍伐森輪,砍伐下來的木材再用來生產木炭,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大量喪失的雨林,不僅讓動物的棲息地變小,木炭排放的廢棄更嚴重污染了本來極為純淨的自然環境。

北極海鸚鵡(Atlantic Puffins)

由於氣候變遷,不僅北極熊將來可能在地球上永遠消失,生活在極圈的北極海鸚鵡同樣岌岌可危。

大西洋海鸚(Atlantic Puffins)俗稱為北極海鸚鵡,雖以鸚鵡得名,但與鸚鵡並無血緣關係,純粹是因為有類似鸚鵡大而明顯的橘色嘴喙而得名,白白的臉配上鮮豔的鳥喙,雖像鸚鵡,身體卻圓潤可愛,更像鴿子和企鵝,逗趣俏皮的萌樣,不只是極圈旅行明信片上的常客,更是冰島的國鳥。

北極海鸚鵡的生活領域,包括北歐到法國北部、愛爾蘭、冰島、加拿大南部至美國緬因州海岸,都可看到牠們的蹤影。其中冰島大約有1,000萬隻北極海鸚鵡,許多人到冰島旅行,就是為了一睹牠們的可愛模樣。

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海洋溫度上升導致北極海鸚鵡的主要食物鯡魚大量短少,向來生活在海上,只在每年春天到8月間,為了繁殖孵化幼鳥才回到陸地的北極海鸚鵡,不得已改用銀鱈魚餵食幼鳥,但銀鱈魚對於幼鳥而言過於龐大,無法食用,以至於大量幼鳥因此餓死。據統計,2012年開始,不只北極海鸚鵡的雛鳥存活率驟降,成鳥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居住全球過半北極海鸚鵡的冰島與其他地方的北極海鸚鵡族群量也在下滑。

黑犀牛(Black Rhinoceros)

黑犀,通稱黑犀牛,產於非洲肯亞、南非、辛巴威等地。有趣的是,雖然名叫黑犀,但牠們實際上更接近灰白色,被稱為黑犀,只是為了用來區別白犀;兩者最明顯的不同,在於黑犀體型比白犀小許多。儘管如此,黑犀仍是稱霸非洲的動物,甚至有非洲最凶猛生物之稱。

但,身為地球上第二大陸地動物,同時也是非洲最危險動物之一的黑犀牛,竟然已被列為「極危」物種,在西非,野生黑犀牛甚至已消失殆盡。

過去40年,地球上有超過96.5%的黑犀牛,因為人類濫捕而死亡,20世紀初期,黑犀牛曾是所有犀牛裡,數量最多的物種,卻在20世紀中之後急劇減少。更讓人心痛的是,黑犀牛瀕危原因,除了棲息地逐漸減少,最大的威脅竟然來自於人類。

許多亞洲國家迷信黑犀牛角對人體有特殊健康功能,巨大的經濟利益,讓許多犀牛因此死亡。再者,不少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視為社會地位的象徵,大量運用犀牛角製作匕首手柄或珠寶裝飾的原料,愚昧的炒作不只讓犀牛角的價值有如黃金般珍貴,也加劇了黑犀牛的滅絕。

其實無論畜養或者野生,人類都不該將自己的慾望加諸於動物身上,反盜獵、不用犀牛角,是對生命的基本尊重。

Text、Photo:Jamei Chen

【延伸閱讀】 藝術史+充氣動物=最潮精品包! Louis Vuitton攜手當代藝術家Jeff Koons打造大師名畫聯名系列

【延伸閱讀】 力抗氣候變遷 英國時尚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再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