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牙醫成功試驗:用「咬」的改善筋骨痠痛


【早安健康/林彥璋(牙醫師)、林子宸(醫師研究助理)】故意「咬」一邊:單側咬力交替平衡筋膜

因此,我開始實驗,想觀察咬力對筋膜的影響,究竟能改變哪些事。日本牙醫師的作法,是先讓患者咬紗布,觀察左右身的平衡,然後做固定式的假牙改變咬合高度。一開始,我也依循著他們咬紗布的作法。有一位朋友,又高又瘦、頸椎腰椎不好,有脊椎側彎的情況,因此是實驗的最佳人選。

我將紗布摺成一疊厚度,請他放在嘴巴單側持續咬看看。沒想到,就在那短短一分鐘之內,他馬上覺得肩背的筋有被拉到的感覺。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覺得這反應實在太有意思了。

於是,我開始構想能夠放在嘴巴持續咬的東西,來替代紗布。我並不考慮日本醫師做固定假牙的方法,而是想要設計一種活動式的咬具。靈光一現,我想到一種非常簡單的設計:將一整副下顎牙套從中間切割,分成左、右兩邊的「單側」牙套。

每次只戴一側牙套,讓左、右兩邊產生咬合的高度差。當咬下單側牙套時,該側就會產生特殊力量,改變身體筋膜的張力結構,重新調整全身的平衡。簡單來說,是故意藉由咬合落差,製造一股特殊力道來刺激筋膜。就像蹺蹺板一樣,讓左右身調回平衡,透過「輪流換邊咬」的作法,或許可以創造一種動態平衡。

咬牙套這種動作,跟咬口香糖很像,但我發現口香糖沒辦法達到效果。效果差的原因在於,口香糖厚度不夠,耐咬度也不夠。由於筋膜的刺激需要足夠的力道與持續性,要讓人能咬得夠厚、夠大力且能長時間咬也不變型,牙套還是最適用的咬件。

這種單咬一側,製造咬合落差的作法,對調整咬合的主流觀念來說,可說是一個大忌。幾乎所有的牙醫師都認為,上下牙齒間的咬合位置必須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怎麼可以一邊有咬到,一邊沒咬到?但調整咬合的目標,不在於追求一種固定不變的位置,而在於創造一種動態性的平衡。

配戴「單側」牙套的安全性在於,並不是固定式的,而且可以左、右輪流戴,因此不會造成長期偏側咬合的不良影響。相對的,這種「單側」牙套,反而能讓兩側咬合形成一種動態平衡,並藉由左、右側的咬力輪流刺激左、右兩路的筋膜,讓全身筋膜的張力結構,可以達到一種活性平衡。

咬牙套竟讓痠麻、筋骨痠痛都消了?下一頁看另一場實驗竟這麼神奇!


另一場實驗又開始了。我把身邊一票有筋骨痠痛問題的人全找過來,包括我自己。

我想不少牙醫師跟我一樣,都有痠痛的職業病,如肩膀、手臂特別容易痠疼麻痺,有些人甚至上到頸脊下到坐骨神經都會疼痛。這是因為牙醫師的工作姿態很不符合人體工學,得長時間維持在上身前弓、肩臂撐開的緊繃狀態。由於累積了將近二十年的肩臂壓力,這幾年我肩膀的疼痛越來越劇烈,整條手臂到指尖也經常覺得痠麻。以前一下診時,我都會用舒壓木器自己按壓疼痛的部位,但清楚這不過是緩兵之計。繼續看診後,我的肩臂還是會痠痛麻。

另外就是我的助理群。有位助理生產時傷到腰部,導致產後腰椎特別疼痛。此疼痛持續至今約莫兩年,每當入睡後,她的腰就彷彿像被針刺到般產生劇烈疼痛,早上醒來時也是如此。另有位助理是腰痛無法久站或久坐,雙手若維持在同樣動作幾分鐘,整條手臂就會開始痠麻。還有位助理則是因為習慣用左手食指抽病例,久而久之就演變成板機指,手指關節一彎便卡住、一動就疼痛。

其他還有一群朋友:每晚腳抽筋的餐廳主管、頸腰椎痛的校長、晨僵症的物流管理員、網球肘的花農、坐骨神經痛的農夫、投手肩的專利師、肩頸緊繃痠痛的美髮師等等。

我請大家每次只咬一邊牙套,日間活動時可咬,晚上睡覺時也咬。持續咬個幾天後,再跟我回報疼痛感有何變化。

改變的速度,出乎我意料之外。首先是我自己的感受。由於我左肩臂痠痛麻,所以我就先戴右牙套。當我咬了一整天後,一個特殊的感受發生了。我左臂痠麻的感覺竟然慢慢消退,左肩的痛也比較不那麼劇烈。之後當我再持續咬下去,左肩痛的症狀就完全消失,沒有什麼不適的感受。這種身體的反應讓人非常震撼。

由於無法避免看診工作姿態的傷害,所以接下來幾天,肩臂還是會偶而疼痛痠麻。但只要我一咬牙套,這種症狀就會改善。就算做大組固定假牙這種耗時長的治療,不僅動作感覺更輕鬆之外,右肩臂也比較不常抗議,不會下診時覺得右肩臂快癱掉。

原本以為可能是自己對身體比較敏感,比較快有感覺。但沒想到,有人隔天就告訴我身體變得輕鬆,有人隔了幾天說痛不見了,有人則覺得勞動、運動時身體更靈活,比較不會累。約莫在兩個禮拜內,所有試驗的助理與朋友們,身體的痠痛感都明顯改善。

這麼高的改善率,讓我更投入筋膜的研究,想深入瞭解「力量」對身體的影響。結果,臨床上另個新發現,讓我看到口腔裡還有一股力量,竟然牽動著更不可思議的筋膜變化。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牙醫對你做了什麼?》/林彥璋(牙醫師)、林子宸(醫師研究助理)/奇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