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療糾紛多 急診暴力頻傳

外科醫生經常需要開刀,但在每一台刀時間都是看手術複雜性而定。但對於外科來說經常很容易面臨醫療糾紛,舉例來說口腔癌手術,在外科耗時、耗人力,修復顏面、嘴唇與下巴重建,困難度極高,年輕醫師投入意願低,再加上急診暴力事件頻傳、不確定性高,只要病人一到急診就要必須處理,除非醫師本身充滿熱忱,否則很難撐下去!

圖/TVBS
圖/TVBS

救護車,這熟悉鳴笛聲沿著街道穿梭奔馳,搶救生命刻不容緩就從這開始。

救護員緊急將傷者送進急診室,3、4名人力一塊將患者移到病床上。

護理師:「沒有不舒服的話我們大概3個小時再灌另外半罐,醫護人員忙到沒空停下來喘口氣。」

因為急診裡還有更多病人等待診斷。

台北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是不是要住院?要看他的血糖,發炎指數有點高給你排住院好不好?眼睛打開右手舉高左手舉高。」

一床接著一床,看著不同病症又得忙著看檢查報告,40歲李智晃擔任急診醫師15年,每天面對各種不同突發狀況。

台北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午餐一直到下午3點才吃,那晚餐也許根本就沒有吃就下班了這是非常常見,這就急診的不確定性,只要病人來我們就必須處理,不能停止不能休息。」

救人比吃飯還重要,同時還得教學。

台北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到底是不是盲腸炎,你在半夜就要決定了。」

台北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急診醫師是必須要在一個很高壓力環境下上班,有一些同事確實有遭受到暴力對待,那這個對我們來講都是非常心疼與無奈。」

圖/TVBS
圖/TVBS

新聞旁白:「男子出言恐嚇甚至揮拳打人,急診室裡打著赤膊的男子不斷咆哮 ,勒住其中1名護理人員。」

不忍急診醫師遭到病家暴力對待,根據官方統計全台醫療暴力,2013年231件、2014年207件,隔年持續向上攀升2015年214件,醫療暴力層出不窮,截至2017年達到353件。

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詹逸凌:「我想主要的壓力 來自於現場的忙碌然後醫療暴力這幾年,也的確是一個考量啦!」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我們在防治這些急診暴力處置上,不管是硬體的設備或者是法律上都有一些配套措施,其實會讓這些急診醫師在工作時候會比較安心。」

不想遇到暴力衝突也是年輕醫師不願投入急診的原因之一。

林口長庚一般科醫師鄭坤霖:「到底要怎麼樣,讓年輕醫生投入急重症就是拉力還不夠啦!推力太大、痛苦太多、收穫太少。」

同樣也是工時長經常會面臨醫糾,還有外科。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外科醫師給人一般既定印象,就是膽子要大、心要夠細才能夠順利完成每一台刀,而你現在看到的是頸動脈瘤手術,由北榮心臟血管外科團隊正在執行這項艱鉅任務。」

圖/TVBS
圖/TVBS

頸動脈瘤手術難度高、過程複雜,大約要花4到6小時,但現在若非興趣第一,對醫學生來說外科可能不是首選志願。

北榮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錢少事多,可能有被告風險,那可能面臨走這5大科跟走外科,跟家人相處是聚少離多,那這些事情都會影響到他們想要走這個科的意願。」

下完刀一有時間趕緊抽空吃便當,外科醫師經常處在高壓環境,國衛院針對醫師人力評估報告進一步分析,全台各級醫療院所,外科門診就醫次數2018年預估為1千411次。

1萬4870次,到了2022年預估達到1千611萬2311次,也就是說2022年的外科門診就醫次數為2018年的1.14倍,外科門診就醫人數只會越來越多。

高醫外科部部長郭耀仁:「有一些人他有興趣外科我們再列名冊上去,但是這些人他變成會有一點不確定感。」

他是郭耀仁今年53歲,創下亞洲換臂移植首例吸引國際高度關注。

口腔癌手術在外科耗時、又耗人力,每次開刀郭耀仁醫師親自操刀,修復顏面、嘴唇與下巴重建,困難度極高,但只有少數年輕醫師願意投入。

手術後,外科團隊醫師們密切注意復原狀況。

高醫外科部部長郭耀仁:「年輕人一開始好像有滿腔的熱血想要來走(外科),但是他發現到目前的氛圍,還有層出不窮醫療爭議的事件,我們心中會很感慨我們過去老師教導我們這些東西,哇!我們變的後繼無人,我不單純擔心民眾就醫權益會改變,我更擔心我的就醫權益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可能會沒有醫師看的窘境,郭耀仁醫師說出心中感概,如果有一天急重症科只剩下資深醫師繼續堅守崗位,卻沒有年輕醫師願意投入,這是民眾想看到的結果嗎?

更多 TVBS 報導
想看親戚病歷遭拒 女子打護理師額頭判刑3月
降低醫療糾紛 推草案強制3個月調解
盼改善醫病關係 行政院通過醫療事故法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