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老後人生」兩階段論及其高齡人力資本的多元運用

讀者投書: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隨著台灣地區高齡人口的快速增加,這使得『老後人生』的議題現象,已經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社會事實,而有加以正視看待的必要,特別是關乎到兩階段論的觀念發想。

遠地不說,退休年齡是否遞延一事,除了社會保險給付能力的財務風險管理外,也直指「老力(長者)—外力(移工)—女力(婦女勞参)—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的補充人力,是有可能從以往的補充性質,蛻變成為替代且重要的夥伴關係,如此一來,對於『老後人生』的命題檢視,就不全然只是侷限在工作範疇的就業層次,而是有其含蓋知識涵養、終身學習、職務設計、非典勞動、健康促進、自我實現等等層級不同、需求差別以及功能分殊的論述考察,誠然,從62歲的法定退休年齡以延後一年的63歲抑或是70歲的高齡長者再就業,這絕非只是限縮在剛性規定的強制聘僱或者是藉由職業重建、就業服務、變形工時等誘因條件,藉以讓這一群高級實習生得以順利接軌於勞動職場角色的勝任演出,畢竟,高齡長者的就業議題,本身就是一項因果交錯的複雜概念,而非是單純祭出「老力」一詞便可將相關的運作難題獲致解套,也就是說,從退休之前的『老後準備功課』到已經退休的『老後適應功課』,點明出來不宜將老後課題過於窄化在「就業」或「就養」的單一介面,而是要有綜融思考的整體關照。

事實上,所謂的『老後人生』理應是從出生之後便開始啟動從「學涯」到「職涯」以迄於「生涯」等等一連串的演進歷程,對此,一般常人主要還是扣緊從「就學」、「就業」到「就養」的生命歷程,亦即,無論是到22歲的大學畢業或是24歲的研究所過後,接受體制內的教育養成和取得學歷文憑,此一偏屬於就學階段的『第一人生』,主要的發展任務乃是在於累積更多人力運用市場的競賽資格;至於,從成為社會新鮮人之際的開始努力打拼,以嫁接在樂業安居、結婚成家以至於成名立萬等等偏屬於就業階段的『第二人生』,主要還是在於履行文化主義的任務目標;最後,邁入初老、近老與已老的提早退休、法定退休或延後退休等不同的抉擇選項,在其身心靈皆已受到長期的耗損之際,要不是尋求最後一哩的頤養天年,便是追索自我實現的社會性参與,而此一偏屬於就養階段,乃是一種對於己身生命應許的『第三人生』。

無疑地,第一階段的三大人生,大都是處於一種斷裂、直線和難以有所跳躍的人生發展模式,比如說選擇中斷『第一人生』的求學,以便於先從工作職場來累積更多知識追求的動機歸因,抑或是將重返校園以攻讀學位並且內化成為某種終身學習的認知基模等,如此一來,從『第一人生』、『第二人生』到『第三人生』的轉換工程,往往只剩下成功與否的道德兩判,而無助益人生轉換的無縫接軌。對此,從第一階段的三大人生到第二階段的新三大人生,主要的轉轍機制在於導入所謂的學習基模,亦即,在其從大學畢業到屆齡退休這一段漫長的「就業」期間,便要有將本業以延展到跨域涵養的知能養成,如此一來,待退之後的『第三人生』就不僅止於是過往工作類別屬性的重覆貼製,而是隱涵更多驚奇挑戰的人生轉向;連帶地,平均餘命的不斷延長,第二階段的『再次第二人生』或『再次第三人生』,所被冀盼的乃是一種更為成功老化的人生實現。

總之,兩階段論的『老後人生』,主要的發想在於將「學涯」、「職涯」、「生涯」;「就學」、「就業」、「就養」以及『第一人生』、『第二人生』、『第三人生』,交錯以成為某種認知基模的學習人生,如此一來,被期許的還包括『再次第一人生』、『再次第二人生』到『再次第三人生』的人生寬度與深度。誠然,65歲過後的『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到所謂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背後所蘊含的會是關於『做你自己』(To be yourself)的人生格局,而這也提點你、我要如何量力而為且努力珍惜?連帶地,「較好更多與足夠」的諸多糾葛,更是突顯『較好』(better)、『更多』(more)以及『足夠』(enough)之間脆弱的心性結構,如何有其對於『老後人生』的自為應許。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