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留給人類的兩條生存提醒

2018年1月,《原子科學家公報》期刊社把「末日之鐘」的分針調快30秒,距離子夜只剩2分鐘。《原子科學家公報》是由部分參與曼哈頓計畫、製造首批原子彈的物理學家所倡議成立的,末日之鐘上的時間,標示著地球面臨毀滅性災難的威脅程度,這份威脅主要來自核武與環境變遷。

1947年,在末日之鐘設立之初,起始點設在距離子夜有7分鐘的時間。現在則是有史以來,人類最接近末日的時候。

人類恐無法活到下個千禧年

不管怎樣,我認為:在未來的1000年內,無論是核對抗或環境災難,其中之一,將會無可避免的重創地球。1000年,感覺很久,但從地質時間來看,不過是一眨眼的瞬間而已。在此之前,我希望、也相信,我們這個心靈手巧的族類,將能找到方法,從地球上逃出,躲過大災難而倖存。

對於人類的未來,我們有兩個選項:首先是探索太空,尋求另一顆適合我們居住的行星。其次,適當的運用人工智慧(AI),來改善我們的世界。

對我們而言,地球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對於物質資源的開採速率,已經到了拉警報的程度。人類為地球準備了好幾份極其糟糕的禮物:極端氣候、環境污染、海洋溫度上升、冰帽面積減小、濫砍森林、濫殺動物。我們的人口總數也正以驚人的速率持續增加。很明顯的,這種近乎指數成長的方式,絕對無法持續到下一個千禧年。

另一個考慮殖民其他行星的理由,是核戰的可能性。

為什麼我們迄今還未能收到來自外星文明的訊息?有一個說法是,當文明演化到像我們這個階段時,便開始變得不穩定,而自我摧毀了。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足以消滅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技術能力,誠如大家最近所聽聞的,在北韓發生的種種事件,這是令人警醒,同時也令人擔憂的事。

然而我相信,我們有能力可以避免善惡大對決。其中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前進太空,探索人類移居到其他行星的可能性。

第二個會衝擊到人類未來的,是人工智慧的發展。

對未來子孫而言,一個前所未有的威脅是:我們仍保有穴居時代祖先的一些本能,特別是好鬥或具攻擊性的衝動。

可仰賴AI,但得有危機感

人工智慧最近完成的一些里程碑,包括自動駕駛汽車、電腦擊敗圍棋高手,還有Google Now、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等AI助理軟體問世。這些前所未有的大手筆投資與資訊科技競賽,打造了日趨成熟的理論基礎。也許十年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目前這些成就,它們會顯得單調無趣。

然而,超智能 AI(super-intelligent AI)的問世,對人類而言,可以是史上最美好、也可以是史上最糟糕的一件事。目前我們還不知道,AI是否會無止境的幫助我們?或是,將來忽視我們的存在,把我們邊緣化?甚或如科幻小說與電影所描述的,把我們毀滅掉?

做為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能夠創造出對這個世界有益的AI產品,讓它們能和我們一起和諧生活與分工合作。我們只需要意識到危險的存在,運用最佳的解決辦法,妥善管理,並為可能發生的後果,事先做好準備。

科技對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衝擊。我必須透過電腦發聲說話。我受益於科技的協作,給了我被疾病奪走的聲音。我失去聲音的時機,剛好也是個人電腦剛起步的時候,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英特爾(Intel)已經支持我超過25年了,因此,我能繼續去做我想做的事。

在過去這些年,這個世界,以及科技對它的衝擊,已經有了戲劇性的變化。各項科技問世,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溝通方式到基因研究,到資訊的取得等等,不勝枚舉。隨著科技變得越來越聰明,它也向我們打開了我從來都不曾預想過的大門。

在「幫助殘障人士進行溝通,消除了原本橫擋在中間的障礙」這塊領域,一直是未來科技的試驗場。語音轉成文字、文字轉成語音、家庭自動化、電子控制駕駛等等,最初都是為了協助殘障人士而設計,多年之後才逐漸普及到日常生活。這些科技成就都源自於我們內在的火花:創造力。從實驗物理到理論物理,這份創造力可以透過很多不同的形式來展現。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上普遍能接受(但我個人不能接受)「我對科學沒有興趣,而且我看不出來讀科學有什麼用處」的說法。這種說法已經完全不能再被接受了。

讓我澄清一下我的意思:我並不是在提倡,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成為科學家。理想上也不該如此,因為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社會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擁有各式各樣的才能。然而,我所鼓勵的是,所有的年輕人,無論選擇哪一個行業,對於科學相關的主題,都應該要熟悉,而且要有信心,不會感到害怕或排斥。他們需要具備科學素養,而且能參與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從而學到更多。

我們未來的競賽,就落在日趨強大的科技能力,要確保「人類智慧」可戰勝「人工智慧」!

科學不該只有少數菁英理解

一個社會,如果只有少數菁英有能力去了解科學、技術及其相關應用,這會是一個危險且限制重重的社會。我嚴重質疑,這樣的社會是否會把資源投注在有長期效益的地方,例如清理海洋的污染,或是治療第三世界的疾病。更糟的情形是,我們會發現,有人運用科學與技術來對付我們,而我們可能毫無能力招架。

我不相信任何邊界或限制,無論是我們個人的生活,或是生命與AI在這個宇宙中所能達到的成就。

我們正站在一個所有科學領域都將要出現重大發現的門檻上。毫無疑問,在未來的50年,我們的世界將會有重大改變。我們將會弄清楚,在大霹靂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將會知道,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開始的。我們甚至可能會發現,宇宙中還有其他生命存在(儘管我們與地球外智慧生命進行交流的機率不高),這個發現背後的重要性,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放棄此事。我們仍將繼續探索我們在宇宙中的未來棲息地,繼續把機器人與人類送往太空。

我們不可能只是向內凝視這顆越來越擁擠、污染越來越嚴重的小小行星。藉由科學上的努力、技術上的創新,在我們努力修復地球上種種問題的時候,也必須把眼光放遠,朝外望向更廣闊的宇宙。

在這方面,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最終能在另一顆行星上,創造出適合人類居住的棲息地。我們將超越地球,學會如何在太空中生存。

●書名:霍金大見解

作者:史蒂芬.霍金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2月25日


●史蒂芬.霍金 簡介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擔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30年。1963年罹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2018年3月辭世。本書為學術界同僚、家人、霍金遺產管理委員會,針對科學家、創業家、資深商界人士等曾向霍金請教的當代一些「大問題」,彙整霍金本人保有的檔案,包括歷年演講、訪談和論文,共同整理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