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莫忘阿勒坡!莫忘敘利亞!」不只是槍手的吶喊

「莫忘阿勒坡!莫忘敘利亞!」砰砰幾聲槍響過後,4個人當場倒下,其中1人送命。但慘案並不是發生在阿勒坡,甚至不是在敘利亞,而是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kara);槍手是一名憤怒的土耳其警察,死者是一位資深的俄羅斯大使。然而我們還是要聽槍手在行兇時刻的吶喊,還是要問:阿勒坡發生了什麼事?敘利亞發生了什麼事?

阿勒坡(Aleppo)位於敘利亞西北部,2011年之前人口超過210萬,比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還多,是敘利亞的第一大城與商業首府,因為盛產白色大理石,被暱稱為「白色城市」(ash-Shahbaa),而「Aleppo」也正是白色的意思。

2011年之後,整個敘利亞的命運開始轉變。當時「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風潮湧進敘利亞,幾個城市出現和平示威,要求政府推動改革、展開民主化進程、邁向真正的代議政治。3月18日,阿塞德(Bashar al-Assad)總統下令安全部隊對達拉(Daraa)的示威群眾開火,敘利亞一步一縱陷入內戰的深淵。

2011年8月,原本相對平靜的阿勒坡也出現示威,反阿塞德與挺阿塞德兩邊勢力較勁,衝突日益激烈。2012年7月,溫和派反抗軍佔領人口比較稠密但也比較貧窮的東阿勒坡。從此,政府軍開始狂轟爛炸,反抗軍咬牙苦撐,平民死亡枕藉,城區化為廢墟,但東阿勒坡始終是敘利亞人民反抗暴政的象徵。

4年5個月過去,敘利亞內戰還沒結束,東阿勒坡圍城戰卻已近尾聲。阿塞德政權有俄羅斯以戰機空襲助陣、伊朗提供軍事顧問、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戰士親上火線。相較之下,反抗軍什麼都沒有,外援完全斷絕,節節敗退到約2平方公里的最後據點。

政府軍與其盟友進入東阿勒坡,報復性殺戮隨即登堂入室。俄羅斯與土耳其斡旋的停火與軍民撤離協議一波三折,最後總算撤出數千名反抗軍戰士及其眷屬。

留得青山在,看似不幸中的小幸,但分析家普遍認為敘利亞溫和派反抗軍已經日暮途窮,可能會出現崩盤的骨牌效應。阿塞德政權不但聲勢大振,而且實質掌控全國四大城市,雖然全面收復失土(尤其是激進派與恐怖組織地盤)還不太可能,但所有關於「政權更迭」的想像可以休矣。

阿塞德是近代最殘暴的統治者之一,與1982年2萬5000人犧牲的哈馬(Hama)大屠殺元兇老阿塞德(Hafez al-Assad)同樣嗜血,可謂一對豺父狼子。阿塞德或許能保住政權,甚至能壽終正寢,但是拜社群網站與影音分享網站之賜,敘利亞內戰是近代記錄最詳盡的一場戰爭,阿塞德肖像上的血污永遠洗不掉。

更讓人慨歎的是,阿塞德其實佔盡了便宜,他一方面有俄羅斯(及其在北京的跟班)、伊朗、多國什葉派軍事組織助紂為虐,一方面又三生有幸遇上歐巴馬,一位美國近代史上最厭戰的總統。有分析家指出,敘利亞內戰早已不是「內戰」。

2011年內戰初起,歐巴馬聲稱全力支持敘利亞反抗陣營推翻暴政,但始終口惠而實不至:
2012年,時任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與國防部長潘尼塔(Leon Panetta)主張武裝溫和派反抗軍,歐巴馬拒絕。
2013年,阿塞德使用化學武器屠殺平民,悍然跨越歐巴馬劃設的「紅線」,歐巴馬揚言軍事懲罰,結果雷聲大雨點小。
2014年,阿塞德使用「桶裝炸彈」(barrel bombs)屠殺平民,歐巴馬幕僚建議提供反抗軍防空系統,歐巴馬仍然拒絕。
2015年,歐巴馬總算開始提供反抗軍反戰車飛彈,敘利亞戰場局面改觀,雙方有戰成平手之勢。但當年9月俄羅斯突然出兵,直接派戰機空襲反抗軍,歐巴馬政府措手不及、束手無策。

儘管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卯起來斡旋一次又一次停火協議,但似乎被莫斯科與大馬士革玩弄於股掌之間,對反抗軍與平民毫無幫助。莫斯科與大馬士顯然堅信軍事解決才是王道。

於是才有今天的東阿勒坡陷落。

歐巴馬曾說,利比亞內戰是他8年總統任內對外關係最大的敗筆。這實在太抬舉利比亞。歐巴馬最嚴重的錯誤當然是在敘利亞鑄成。這場21世紀最違反人道的內戰,導致21世紀最邪惡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崛起,引發二戰之後歐洲大規模難民危機,激化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立,為歐美民粹政黨與人物營造孳生的溫床。

在東阿勒坡完全陷落之前,許多居民做最壞的打算,上網留下最後的見證。一位英文老師阿爾漢多(Abdulkafi Alhamdo)錄下身影,對著鏡頭說政府軍已經來到,「希望你們能記得我們。」

「莫忘阿勒坡。莫忘敘利亞。」


相關報導
為阿勒坡人民復仇?俄羅斯大使遭土耳其警察槍殺
敘利亞內戰》阿勒坡停火破局、屠殺再起 平民留下心碎遺言:希望世人記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