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專欄】AI時代來臨,台灣別再錯過了!

台灣需要什麼環境才能有可能創新?

 

 

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的前提,一定是要有個能夠deploy(展開)最新技術的市場。比如說美國為何能在網路產業領跑多年?就是因為DARPA支持了高校之間的ARPANET,作為第一個前期投入市場。之後,Netscape(網景)的成立和市場作用,以及用了創投的錢投入cable公司,讓美國成為最大的寬頻上網國家。如果上述幾件事情不成立,那美國就很難成為網路領域的科技大國。

 

 

如果我們看中國大陸,在1990年代,其實一般老百姓是沒有條件上網的。所以當時無論是阿里巴巴、四大入口網站都是慘澹經營,幾乎滅頂,直到有幾個業務能夠支撐起他們的業務和技術。比如說,網咖打造成足夠好的上網環境,幫助遊戲公司找到了盈利之路。同時還有小靈通、SP業務,在現金不足夠的環境下尋找市場機會。之後隨著寬頻上網的普及,BAT開始崛起,再之後隨著成為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國家,更上一層樓,達到世界頂尖的移動互聯創新市場之一(中美),在眾多領域打造了新的模式的創新創業。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電的國家,發明出電話嗎?或者一個沒有互聯網的國家,發展出騰訊?這是不可能的。

 

 

 

 

而台灣,依然堅決地用著報紙的分類廣告,堅決買著紙質書,用著FAX machine,看著藍綠互罵,對英文內容或大陸內容沒興趣。互聯網只用著Google, line, FB。沒聽過微信、Buzzfeed、Snapchat、twitter、支付寶。

 

 

那麼,在這樣的環境,年輕人如何有可靠的infrastructure來做創業呢?比如說,大陸的小額貸款是在支付寶、微信支付infrastructure存在下才能做的,微信是在智慧型手機infrastructure存在的前提才能做的。

 

 

如果沒有用過Uber這樣共享經濟產品,沒聽過O2O,年輕人如何有新的靈感呢?

 

 

所以台灣應該引入最新的技術,最新的產品,最先進的infrasturcture。Uber這樣的公司,要考慮到它的infrastructure 和可以帶來的inspirations。如果Uber走了,那要有alternatives,無論是滴滴、Lyft,或者本土的copycat。

 

 

 

 

 

再舉個例子,人們出行和交通運輸,將在未來十年被顛覆,因為三個技術同時在發生:電動車、自動駕駛、共享經濟。

 

 

未來的一切習慣都會被顛覆:不僅僅是車會出現在你需要的地方,用按照使用付費的模式來提供更方便的服務,而且能源的成本會大大下降(電動車),人們不再買車了(車子96%的時間是閒置、停著的),賣車的公司倒閉,傳統車廠倒閉,道路重新規劃(和自動駕駛交互,確保更安全的行駛;還有未來的車只比人大一點,道路也需要修改),停車場倒閉,改變配送的速度效率,取代卡車司機。

 

 

這些,如果你的社會沒有Uber,沒有Tesla Autodrive,沒有Waymo,沒有大陸最新的各種定價約2000元人民幣的電動機車,沒有摩拜,沒有點我達(大陸配送平台),沒有美團和餓了嗎,沒有Gojak(印尼共享經濟app),只有Gogoro,小黃,大車隊app,那如何可能與時俱進呢?

 

 

 

 

所以,台灣投入移動互聯網已經太遲,O2O時間不多,AI看起來不容樂觀,因為它是一個B2B的生意。

 

 

最後,還有一些其它讓人擔心的因素:

 

 

1.台灣的研究單位已經不再是亞洲一流,北京清華、上海交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都超過。

2.台灣沒有一個足夠大的互聯網公司可以drive AI 應用。也沒有任何一個好的AI 應用案例(大陸有BAT、今日頭條、滴滴、快手等其實都是基於AI)。

3.台灣政府和企業家對於科技的理解是比較落後的。

4.數據越來越不能跨界分享,所以如果自己沒有數據,也沒有渠道獲取數據,那就很被動了。

5.台灣創業者,因為環境封閉,缺乏世界觀,也沒有應用或典範來驅動他們,或給他們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