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者解讀 吳力撇獨台、華獨誤解

中國時報【潘維庭╱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22日提到《憲法增修條文》「最終目的是國家統一為原則」,罕見引述憲法對「統一」清楚表態。學者認為,吳敦義個性謹慎,這樣說法至少象徵國民黨在檢討目前的兩岸論述,「吳敦義在發出試探球」;也有學者認為,吳敦義因為「本土藍」身分,長時間被有心人士一直指稱「對兩岸統一缺乏熱情」,現在這樣的論述,除了可向對岸喊話,也力圖撇清「獨台」、「華獨」誤解。 文化大學政治系主任楊泰順認為,吳敦義這樣論述「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訊號不應該被疏忽」。他認為,以吳敦義政壇老手身分,如沒有一套完整說法,不會放出這樣訊息,畢竟他不是一個容易失言的政治人物。 楊泰順分析,國民黨在2014、2016年敗選,當時被指責的諸多理由之一,就是馬前總統「不統、不獨、不武」,被不少支持者認為不夠明確,「即使馬英九再回來(執政),大陸也不會接受」,因為這種說法已經被民進黨搶走了,他認為,目前大陸最多接受到「九二共識」。 楊泰順分析,吳敦義當天談話,是藉由提到過去時空背景,帶出調整論述立場的可能,「他應該是經過評估當前兩岸形勢後,覺得講這個話,希望國民黨能持續扮演兩岸和緩的角色。」 文化陸研所所長龐建國認為,吳敦義在兩岸論述一直採取較保守立場,難免引起有心人士作文章或誤解。可是,吳的基本立場很清楚,除「九二共識」外,認為站在台灣現階段大多數民眾接受情況下,連結上「一中各表」,「這是他的堅持」。 龐建國認為,即便吳敦義和馬英九都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在有心人士聽來感覺就有差異,一是因吳「本土藍」身分,屢被質疑是否「對兩岸統一缺乏熱情」。他認為,吳日前這樣表述,是對兩岸關係做出更積極的表述方式,不但向對岸喊話、表達立場,也試圖去化解那些說他「獨台」、「華獨」的攻擊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