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AI量測 開啟預防醫學新紀元

【記者鍾佩芳】

台灣每年腦中風死亡人數,已超過一萬三千人,根據統計,平均每18分鐘就有一人中風,每47分鐘就有一人死亡,至於中風未死亡者,大都殘留輕重不一的殘障失能狀況。目前台灣需要長照的病人,七成以上是中風後遺症的病人,耗用龐大的醫療資源。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心房顫動的病人是中風高風險族群,病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只偶爾感到心跳不順、心悸、或虛弱感。心房顫動的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65歲者,盛行率高達5%,75歲以上高達10%,他們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且中風程度較嚴重,致命率更高,所以心房顫動可稱做直接導致中風的隱形殺手之一。

心房顫動的族群,可以運用AI技術的心電圖監測貼片、手環、手錶或血壓心律監測儀,方便快速且無痛篩檢出心房顫動,然後再經傳統心電圖儀及專科醫師的判斷確診,接受心律不整管理和藥物治療,如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便可大幅減少發生中風,即使不幸中風,也都屬輕微,很快可以康復。

未來醫學的重點應該是健康而不是治病。透過預防(Preventive)、預測(Predictive)、個人(Personalized)、參與(Participatory)等4P醫學,將預防患病、中風的防線往前推動,早期加以管理及治療,以便大幅降低發生率及致殘程度,不但減少個人病痛,減輕家庭社會負擔,更可大量節省國家醫療資源。

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中,業者昌泰科醫分享心血管AI量測儀,其整合中醫與西醫13種指標的雲端分析系統,只需2分鐘就能快篩13項心血健康趨勢。榮獲國際最佳論文獎(IEEEISNE 2018最佳論文獎)與經濟部第25屆創新研究獎的肯定。並取得日本與臺灣及中國等專利。

高明見教授期許政府能透過心血管快篩等AI技術,做提前防堵中風的遺憾產生,就能大幅減少醫療支出,因為家裡一位嚴重中風患長通常無法自理需要家人照顧與投入大量醫療支援,造成家庭與政府很大的負擔,因此推廣AI科技篩查是很重要,幫助人類走出醫療的困境,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