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高雄可以變成五百萬人的大都會 但未必想要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韓國瑜贏得高雄市長一職,他將於25日走馬上任。他受到最大譏嘲的政見,可能是希望十年後的高雄人口會增加到五百萬。另一方面,他認為陳菊時期的捷運規劃,必須重新審視調整。他希望高雄成為中英雙語城市,同時他強調「包容」是高雄的一大價值。這裡面,有一些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地方。

五百萬人是一個大目標,但並非像許多人那樣的只能是空中樓閣。高雄捷運在1980年代規劃時,是台灣經濟高成長期的尾聲,人口成長率雖已開始下降,但還沒出現斷崖式的崩跌。那個時候許多人預期「現如今」的高雄都會區人口將超過四百萬人,而且捷運的規劃也是以這種人口成長為基礎。而從四百到五百,就遠不如從二百八十萬增至五百萬那麼遙不可及。

後來到世紀之交,高雄捷運真的起步時,已經知道人口不是那樣成長,但是基於政治考量,還是向前推進。由於高雄人口密度低且晴天多,人們更習慣用摩托車代步,且道路交通從來沒有像過去的台北那樣塞,公共交通也從來遠不如台北發達,因此高雄捷運的必要性一直引起質疑,加上人口又不再成長,其運量當然不如期待的多。

不過,如果韓國瑜認真的要將高雄蛻變成為一個五百萬人的大都會,既有的高雄捷運將是這個大都會的必需品,而且那些輕軌建設也應該繼續推動。這樣的高雄,其榜樣將是東亞的那個現成的五百餘萬人國際大都會,也就是新加坡。大約三十年前,新加坡人口與當前的高雄相當,此後的二十年新加坡人口增加了二百萬人,近十年又增加了近一百萬人,於是人口增長了一倍多,成為一個比高雄多了近三百萬人的大都會。

從新加坡的經驗,可以說用二十年的時間讓高雄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國際門戶城市,並非毫不可能。新加坡的產業發展經驗是高雄需要學習的,他的社會治理,包括公租房政策,以及應對外來新移民的各種安排,也都是高雄市的功課。不過高雄未必要像新加坡那樣成為英語主導的城市。新加坡的英語優勢來自於英國殖民歷史,台灣沒有這個基礎。缺乏社會土壤的雙語目標,只是在折騰多數人。

如果硬要以雙語教育和新加坡攀比,不如在台灣推動全面的中日雙語基礎教育,其成效還將更為顯著。因為對華語使用者來說,日語遠較英語容易,多數人經過一些訓練,能夠流利使用日語的可能性很高;掌握日語後再學習英語,就不至於連一門外語都學不好。

更加務實的雙語或多元文化政策,不是單獨的英語或日語的雙語教育,而是從尊重社會的需求出發。如果高雄市有許多泰語、印尼語、越南語、菲律賓語的使用人口,那麼讓更多本地人學習這些語言,才是適當的雙語政策目標,也更能彰顯「包容」的真諦。

事實上,倘若高雄要變成一個五百萬人等級的大都會,其新增人口除了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市,另一大來源也必然是東南亞各國。倘若是靠設立工廠、吸收外勞,來帶動高雄發展,那麼東南亞新移民的地位甚至還更為重要。此外,考慮到東南亞正在快速發展,華人世界與東南亞的交流將更加密切,把一些東南亞重要語言納入雙語教育的行列,也是一種具有遠見的作法。

新加坡給高雄的另一個榜樣,是十年前「花媽」時代就已經規劃了的「高雄聖淘沙計劃」,不過由於缺乏誘因,這個開發旗津的計畫迄今並無進展。倘若兩大黨能夠合作修法,將「離島建設條例」的適用範圍擴及旗津,也許也是推動高雄發展一個機會。

高雄若要蛻變成一個五百萬人的大都會,顯然將帶來一場「社會革命」。高雄人得自己決定是否歡迎更多的「南腔北調」,更多的外勞,乃至於「聖淘沙化」的、開放博奕產業的旗津。更大的高雄不一定是更好的高雄,但是要更大、更國際化,一定會變得不同。高雄要變得那樣不同嗎?或許,最後只有訴諸公民投票,才能在政治上解決這個爭論。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