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執著於錯字,讓孩子根本不是在「寫作」,而是在「寫字」

文:洪俊彥(鴻雁寫作教室)

班上有一個非常缺乏自信的女孩,下筆前總是猶豫許久,通常她寫一段的時間,別人已經幾乎寫完一篇文章。上了幾次課以後,她終於敞開心房,越寫越多。

有一次上完課,我特別交待她把今天的作品帶回家給媽媽看,並且跟媽媽說老師誇她進步很多。她露出難得的微笑,將作品慎重地收進書包裡。下次上課,我一見到她便問:「芳妤,上週的作品拿給媽媽看了嗎?她有沒有說妳寫得很棒?」

「沒有,」她聳了聳肩,「她說有錯字,叫我訂正。」然後就默默將作品從書包中拿出來遞給我。評語欄上,芳妤媽媽寫了一行字:

老師,我看到芳妤的文章裡有一個錯字,我已經請她訂正過了。

另外有一個男孩小光,也是寫得特別慢。剛開始我以為他在發呆,後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我上課習慣先請學生分享待會要寫作的內容,一方面經由口語表達組織想法,另一方面讓其他孩子提供意見。某一堂課,小光明明已經知道要寫什麼了,但十分鐘過去,他只寫了兩個字。

「有什麼地方卡住了嗎?」我問他。

「我忘記『有一次』的『次』怎麼寫了……」

「先寫注音或空著不就好了?」

「我不敢寫注音,我媽會罵我。」

在我不斷勸說下,他才終於突破心裡的障礙,寫出注音。之後,每遇到一個不會寫或不確認的字,他都僵持很久才勉為其難寫下注音。好不容易完成一篇文章後,他看著自己的作品說:「慘了!這麼多注音,這一篇作文我不敢拿給我媽看了。」

孩子寫作的致命傷──見字不見文

上述兩個孩子的寫作能力倒不見得差到哪裡去,但由於媽媽過度執著於必須寫出正確的字,導致他們根本不是在「寫作」,而是在「寫字」。

寫作,是人們表達情感思想的方式之一,也是人們互相了解傾聽的管道之一。所以,重點應該在於是否勇於寫出心中的真。至於文字,只是工具而已;工具用得不好,也無損於內心的真情實感。

然而,如果我們過度在乎孩子的錯別字,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呢?

文思,就是作文的思路;當思路順暢時,下筆如有神,停也停不下來。但要讓一個孩子的文思停止運作,也不是沒有辦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挑他錯字」──把他的錯字一個一個的用紅筆圈出來,逼他查出並罰寫正確的字──這就好像思路上出現一顆顆絆腳的石頭;走兩步絆一下,走五步跌一跤。很快的,他的思路就會走到盡頭,恐怕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找到書寫的手感。這個過程,會浪費掉不少時間。

況且,孩子看到滿江紅的錯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寫作信心立刻毀於一旦。那麼,與其多寫多錯,還不如少寫少錯,或甚至不寫不錯。走到這個地步,想再重新點燃他的寫作熱情,根本難上加難。在我課堂上,一律禁止在寫作中問字怎麼寫,也不准翻閱字典,等到文章完成後我再一一教他們,確保他們思路的運作仍在軌道上。

此外,孩子的寫作熱情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父母怎麼看他們的文章。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拿著他的作品給家長看時,很有可能是想藉由文字向爸媽傳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然而,爸媽卻只顧著雞蛋裡挑骨頭,不關心他想表達什麼,等於是自己切斷了和孩子們的溝通管道。久而久之,不僅小朋友的寫作熱情喪失殆盡,恐怕連和你們溝通的興致也大打折扣,實在得不償失呀。

我知道很多家長,相當擔心孩子的錯別字問題,但不妨問問自己:「到底是看孩子怎樣書寫胸臆重要?還是寫出全篇無誤的字重要?」千萬別只是見樹不見林,把自己變成沒有感情的偵錯軟體,死盯著一個一個的「字」,而沒看到他寫的「文」。

錯字鬼打牆:為什麼孩子總是看不到字裡行間的錯字?

看到這裡,一定會有家長抱怨:「寫錯字怎麼會沒關係?錯字太多,別人根本看不懂他在寫什麼!」

並不是寫錯字沒關係,我要強調的是:精準表達情感與看法,是寫作的目的,文字只是媒介;至於學習寫字,並用在正確的地方,才是上國語課的目的。所以說,教寫字與字的用法,其實不是作文老師的專業,應該請教國語老師。

但話又說回來,教寫作的同時,其實也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降低學生寫錯字的機率,提升偵察錯字的功力;畢竟有些字,孩子明明會寫,卻老是寫錯,寫完後也檢查不出來……

思考解決對策前,先來看問題的成因──

電腦軟體中有偵錯軟體,每當打錯字時它會立即顯示,提醒使用者修改。然而,人腦的運作方式可不一樣,大腦會專注於文字裡面所蘊藏的意義,而自行「腦補」,省略或加長字、詞,轉化為「大腦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模樣;這樣運作的目的在於節省腦力,提升效率。所以,在閱讀自己的文章時,由於我們已經知道全部的內容,會不知不覺陷入情境中。當錯字出現時,大腦會自動關閉錯字警報,把它轉換成正確的字,以免干擾閱讀,以致於明顯的錯字在前,卻視而不見。

我曾出版了一本介紹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傳記,完稿後雖然一再檢查,卻仍然在出版後發現幾個錯字,讓我扼腕不已,直到第四刷才全部修正。(應該吧?)可見,不是只有孩子才會寫錯字,也不是只有孩子才會陷入錯字鬼打牆當中,這是大腦在運作時的盲點,實在沒有必要過度苛責──我想,沒人敢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寫錯字吧。

怎麼「知錯」,如何「能改」?

言歸正傳,如何突破大腦的盲點,提升學生偵察錯字的敏銳度呢?我在課堂上時常進行以下兩個遊戲,大家參考看看。

一、同儕互挑錯

老師在批改作文時,可以將挑錯字的工作交給學生。學生在揪出錯字的同時,會獲得一種「發現別人錯誤」的成就感;在此誘因的激勵下,相信他們絕對能勝任這個工作。由於改的不是自己的文章,不會被熟悉感矇騙而輕易找到錯字,也能從這些前車之鑑中看到大家共同常犯的錯誤,提醒自己留意。

有了錯字糾察隊的協助,掃除低階的字詞問題,老師就可以把心力投入更高階的批改任務,像是文章結構、旨趣之類的分析,不用糾結於錯字這種無關宏旨的瑣事上。如此一來,孩子的作文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而不只是「文中無錯字」而已。

至於文章被人拿來挑錯字的學生呢?一方面,透過同學的視角,他會看到自己犯錯的地方,為了避免再次被挑出來,下次寫完會格外用心檢查;另一方面,他知道老師會花心思去理解文章的內涵,而不是只會在作文簿上留下一個又一個的紅色圈圈,寫作意願自然會逐漸提高。

二、錯字糾察隊

「錯字糾察隊」是團隊競賽遊戲。老師先準備幾篇有錯字的文章,分給各組,看哪一組在最短時間內挑出錯字並改正便獲勝。如果教室內有投影設備,那麼就將文章投影在白板上,讓各組輪流上台圈出錯字,參與感會更強烈。

在教室內玩膩了錯字糾察隊,可以擴大偵察範圍到教室外。

大街小巷有不少廣告、公告與啟事都是錯字連連,「醋」寫成「酷」、「禁止」寫成「蒜止」、「租」寫成「祖」……等等,有網友特別將這些令人噴飯的錯字蒐集起來,網路上都找得到。

學生只要在路上看到這些錯別字,拿起手機拍下來。一段時間後,看哪一組抓到最多錯字便獲勝。這個遊戲的目的,不只是培養找錯字的敏銳度而已,當孩子在仔細瀏覽這些應用文體時,閱讀理解力也在同步成長中;一段時間下來,成果不可小覷。

原本枯燥乏味的找錯字,運用遊戲方式來進行,瞬間變得趣味十足。那麼,我們就將孩子識別與改正錯字的能力,交由遊戲來培養;至於他們寫出來的作品嘛,還是請大人多專注於它的內涵,才能協助孩子徹底從「寫字」進化到「寫作」,並且熱愛創作。

延伸閱讀
《若無相見,怎會相欠》:每個女人都會碰上胡蘭成,但男人一生遇不到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