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下背痛 恐為骶髂關節痛症候群

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調查,統計出骶髂關節疼痛問題佔下背痛成因比率約20%,脊椎手術越盛行的國家,比率越高。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王超然標示,骶髂關節疼痛與多種病變相似,診斷時需要以詢問方式去排除其他可能性;過去,病患需長期不間斷的接受物理治療、口服止痛藥或高頻熱凝療法;台灣目前已有微創骨氐髂關節融合手術成功案例,病患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為下背痛病患的一大福音。 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和脊椎疾病很相似,易被誤判為脊椎問題,復健科和疼痛科醫生也可能會判定為梨狀肌症候群。 骶髂關節的問題往往會連帶影響到腰椎活動,而有下背痛的問題,通常很難區別到底是腰椎問題還是骨氐髂關節而引發的疼痛;王理事長表示,骶髂關節疼痛與多種病變相似,如腰椎間盤問題、神經根受壓、脊椎面關節疼痛、原發性或續發性的肌筋膜綜合症、及非脊椎結構的症狀。 症候群跟職業上沒有直接相關性,主要是與骶髂關節穩定度有關;增加關節承受壓力的風險原因包括:懷孕、外力傷害(車禍/跌倒/滑倒)、真正及明顯的長短腳、步姿異常、長時間激烈運動及脊柱側彎及脊椎融合至骨氐骨。 目前脊椎診斷在台灣尚未發達,國外統計,脊椎術後骶髂關節炎佔腰椎手術失敗症候群45%,手術之前一定要排除骨氐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因素,否則腰椎手術完以後,骶髂關節炎會更加嚴重;微創骶髂關節融合手術傷口小(約3~4公分)、復原時間短,止痛速度快,患者需自負1.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