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儲備分數 可評估病灶功能影響

49歲陳先生長期吸菸,最近因胸悶、胸痛就醫,經「心臟血管攝影」檢查發現,血管狹窄程度約50%,介於藥物治療與安裝支架的模糊地帶,醫療團隊決定採「血流儲備分數」再次測試冠狀動脈狹窄指數,所幸檢查後嚴重程度未達置放支架標準,除避免不必要的手術風險,也省下可觀醫療資源。 亞洲大學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偉表示,治療冠狀動脈疾患會先透過血管攝影,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若是超過70%,就會進行氣球擴張術,或是置放支架治療,但有時因血管攝影容易受血管走向、角度等因素所影響,不易判斷血管內真實狀況,或者狹窄程度介於50至70%之間的模糊地帶,都可能採取前述非必要的血管重建或置放支架,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王志偉指出,為了提高診斷的完整性,「血流儲備分數」成為醫學中心導管室的必備工具之一,因評估冠狀動脈的病灶需要同時考量結構性及功能性,以往傳統的血管攝影只能提供結構上的資訊,判定血管哪邊狹窄及狹窄比例,但若狹窄程度看起來不嚴重(50至70%),可是症狀無法完全排除,或檢查有心臟缺血證據,「血流儲備分數」就可以評估病灶功能是否造成影響。 做完「血流儲備分數」檢查,發現有明確壓力差,則代表此狹窄處確實造成血管功能上阻塞,需要立即治療,反之若是沒有壓力差,則不需要處理。 王志偉醫師指出,「血流儲備分數」檢測過程相當安全,會先將細小的壓力測量導線進入冠狀動脈血管後,施打冠脈擴張藥物,再計算血液通過狹窄處的前端(正常點)與遠端(病灶點)兩者之間的壓力差,執行過程約10至30分鐘,即可精確篩選出患者是否需進行介入性治療,「就像模擬考一樣,可以更準確掌握血管狹窄狀況,再選擇後續最佳治療方式」。 王志偉提醒,民眾平時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食用蔬果、攝取不飽和脂肪酸以降低膽固醇,並少吃油炸品和醃漬品,更一定要戒菸,且維持適當體重,才能有效降低冠狀動脈阻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