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疝氣手術進入新型態人工網膜時代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台北報導】 疝氣的發生率與危險性:疝氣,也就是俗稱「脫腸」或「墜腸」,指身體中原本應該在正常位置的器官(通常是小腸),通過間隙或從體表薄處突出移動至不正常位置稱為「疝氣」(Hernia) 。例如:腹腔內容物、大腸、小腸等,經腹股溝管移至陰囊中稱為「腹股溝疝氣」。成人疝氣中以鼠蹊部疝氣與腹部切口疝氣最常見。鼠蹊部疝氣發生率約3~4%,好發於小孩、或老年人;通常是男性多於女性,比率約為3:1。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陳天華教授強調疝氣若未即時治療,除了疼痛不舒服外,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例如:移位的腸子被卡住或是絞窄於疝氣囊開口處,造成腸阻塞、腸壞死,甚至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安全。陳天華教授特別呼籲與提醒民眾們,若有疝氣症狀(如身體某處凸出一包東西)應立即就醫,一旦確診為疝氣後,也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切記勿等到造成嚴重併發症,而錯失治療時機。 

疝氣手術進入跨時代新氣象:陳教授累積多年的專業致力於:解剖學、一般外科、疝氣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尤其擅長於近年來的新趨勢之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藉由陳天華教授豐富的多年臨床經驗,結合人工網膜的發展,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的優點包括以美觀之小傷口取代傳統之大傷口、傷口出血少、復原速度較快。陳天華教授更是不吝分享其多年的專業醫學經驗,針對鼠蹊部疝氣手術類型說明如下: 

1. 傳統組織縫合法: 

    為一般傳統的手術方法,手術時採用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患者術後的疼痛感較多、緊繃感較強烈及復發的可能性較大。此手術後約3個月後才可正常的活動,而通常10年內的復發率約為20%。 

2. 人工腹膜疝氣修補法: 

    此為使用「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的破洞,可有效阻擋腹內壓力,避免腹內壓力增加而使疝氣復發,並減少張力造成之患者術後的疼痛緊繃感及復發的可能性。然而使用人工網膜從外側修補,容易造成病人經常會有異物感覺與局部疼痛;即使使用較軟材質的人工網膜仍免不了讓病患有不舒適的異物感覺。此手術後約3個月才可正常或劇烈活動,通常10年內的復發率約為10%。
 
3. 腹腔鏡疝氣修補法: 

近年醫學趨勢用的腹腔鏡技術,採用全身麻醉,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輕微,因將人工網膜由內側修補疝氣,故病患術後幾乎無異物感。此手術通常10年內的復發率約小於1%,約2週後即可以正常的活動。 

(1) 經由腹腔之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此手術是進入腹腔內操作,解剖構造清楚容易辨別,但可能造成術後腸粘黏以及腸道損傷的嚴重併發症。經腹腔將凸出腹股溝缺損處之腹內容物拉回,再由疝氣處上方切開腹膜,置入補片強化腹股溝缺損處後縫合腹膜。 

(2)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此種手術是經由腹膜外找出疝氣袋後把疝氣袋往內拉回復位,腹股溝缺損處以人工網膜修補。由於此手術並不會進入腹腔,所以不會有腸道損傷以及術後腸粘黏的問題。此外,術中可以選擇較新的立體人工網膜,或是用一般平面人工網膜加上固定釘修補。陳教授說明部分患者於實際手術後可能會因為固定釘而有異物感出現,甚至部分比較敏感的患者,可能會造成慢性疼痛;而若選用立體人工網膜則較不會有上述固定釘之後遺困擾。


腹壁的組織結構,可由淺至深分為7層:①皮膚、②筋膜層包括﹝淺筋膜(Camper筋膜)及深筋膜(Scarpa筋膜)﹞、③腹外斜肌、④腹內斜肌、⑤腹橫肌、⑥腹橫筋膜、⑦腹膜。陳教授提及:運用新的立體人工網膜,能夠完整包覆卡住男性之精索或女性之圓韌帶,並貼合於腹壁第六層與第七層中間,不易移動,所以不需加上固定釘。陳教授指出:患者於實際手術後較無異物感,術後恢復好,傷口小並且美觀,鮮少有術後副作用之產生。
 
腹腔鏡修補手術適用情況與注意事項: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工網膜的材料也日新月異,針對不同的疝氣症狀、類型,搭配的人工網膜亦有所不同。手術前審慎的評估和檢查及手術方式的選擇,皆是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呼籲民眾一但有疝氣症狀務必及早至門診作檢查,並諮詢專業的醫師,以便接受完善的專業治療與術後照護。陳教授也提供關於適合或不適合施行腹腔鏡修補手術的情況與要點,以供民眾有參考的依循,更能避免民眾被網路傳言誤導,減少錯誤的醫學認知的發散。 

參考資料:

1. 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 主治醫師 陳天華 教授 提供相關的參考文獻與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