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病毒已翻牆進來

台灣防疫已進入積極備戰新冠病毒社區感染的新時期。目前新冠肺炎病人已可以在台灣本土生產,不再仰賴「進口」,因此失去了診斷病人的最好憑藉,無法再以旅遊史辨識病人,感染者會無聲無息地鑽到你身邊。此時的防疫政策必須由以辨識為主的檢疫,走向以防護為主的「減災」方可因應。

台灣新冠病毒防疫做得好,嚴格講起來只說對了一半,只做好了檢疫。病毒還沒進來前,阻絕於境外的動作叫做檢疫。這點台灣做得可好的,啟動得早,動作做得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天天開好幾次會,每次都有新看點,把公務員都累翻了,老百姓看了都喊讚。但這種檢疫高牆其實擋不住病毒,病毒不需要穿牆,依然可以翻牆進來。

社區感染讓我們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就是診斷。呼吸道傳染病來無影去無蹤,個個長的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你來自何方。一個類流感病人,在地產生或由美國回來的是一般感冒,如果由武漢或大陸回來的就是新冠肺炎。沒有了旅遊史,連醫生都不可能光由臨床症狀就判斷是否為新冠病毒。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第19例與第24例病例會發生的原因,沒有旅遊史,醫生懷疑都不讓送檢,造成被動延誤通報,卻又被美化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主動出擊,真有夠不害臊。

世界衛生組織在SARS後頒布的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一直是呼吸道傳染病防控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在新冠病毒社區化之後,防控政策仍能奉此為金標準,只不過應執行進階版作為。原版中提示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的人應自覺戴上口罩,自覺代表自我診斷,這也解決了沒有旅遊史的診斷困擾。這項政策也暗示了口罩是給有症狀的人戴的,台灣在還沒有社區感染之前,某些官員就跨過疫情指揮中心拍腦門推出一般民眾的口罩政策,才造成後來的口罩之亂。

原版自覺戴口罩的提示,到了進階版該如何改變?當新冠肺炎社區化之後,人口密集機構的入口體溫監測就不見得有用,機構內全面口罩政策必須落實,包括公共交通工具及室內營業場所,都必須提出自己的全面口罩政策落實計畫。公共衛生上政策的落實非常重要,沒法落實的政策叫口號,政府也該對配合良好的機構給予相對應的優惠,例如出現病例時可免於關閉的處分。

利用停辦集會遊行、封城、封樓、封院、封村達到傳染病控制的目標,都是不得已的作為,在台灣執行起來很難落實,結果會只受其害,不蒙其利。只要「封口」封得好,其他都可避免。社區感染出現時有可能出現重症病患、大量輕症病患及接觸者,除了接觸者的檢疫收容中心可以徵用既有機構外,台灣的病患不可能以建火神山或方艙醫院來因應,醫療院所局部或全面清空,及常規病患的居家治療將成為未來重要的收治政策,現在開始規畫應該是時候了。

台灣這次的社區感染,破口在檢驗量能不足,社區感染之後會更不足,必須趕緊增加量能及尋找替代診斷方案,否則將會成為社區感染爆發的罪魁禍首。

(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