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跨域合作環境教育的解方 新書發表

「EST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創三贏!」。
「EST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創三贏!」。

     「EST是一棵大樹,也是一顆種子,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創三贏!」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慈濟基金會的跨域資源結合,發揮環境教育加乘效果,更是集永續教育之大成,4月14日上午三方團體共同在慈濟臺北分會舉辦《種子的奇蹟:EST跨域合作,環境教育的解方》新書發表會,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更多人一起擴大環境教育的影響力。

     EST代表E(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Education Bureau,高雄市政府教育局)、S(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及T(Tzu Chi Foundation,慈濟基金會)的跨域結合,三者以其第一個英文字母,簡稱EST。教育部在地方輔導團積極鼓勵地方政府,創發環境教育解方,透過EST的結合,在人力和設備及經費的整合,可以發揮環境教育加乘效果,更是永續發展教育之集大成。

     有一句靜思語:「一個人不能吃盡天下飯,一個人不能做盡天下事。」團隊合作力量大!本書除了記錄EST團隊如何跨域合作,和一路走來的足跡之外;也希望在跨域合作的同時,可以召喚更多人,一起來擴大環境教育的影響力,共同守護地球。E S T《種子的奇蹟》感恩每一個工作團隊和每一位夥伴用愛接力,每堂優質的課程,也以愛陪伴每一期的學員。

《種子的奇蹟:EST跨域合作,環境教育的解方》新書發表會。
《種子的奇蹟:EST跨域合作,環境教育的解方》新書發表會。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現在的生活型態,需要1.7個地球才能承擔人類目前的生活,受證嚴上人的影響,讓他的慈善人生比高科技人生更忙。他說:「從事慈善活動能產生很好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環境部葉俊宏政務次長表示,讓奇蹟來發生,環境教育很重要,他認為現代生活過度浪費資源,應該讓綠生活融入、翻轉生活態度,生活應該轉型,環保推動和民眾生活習性相反,吃力不討好,所以更需要環境教育來幫忙,期望種子孕育大樹,廣蔚成林。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裴善成高級分析師表示,在推動12年國教的時候就包括環境教育、防災教育,很高興慈濟基金會利用現代科技去推動環保及防災教育,讓學生不只從課堂上學習相關的知識也從遊戲平台去創造他的興趣跟練習。聯合國公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經是世界的共同語言,也是各國家城市責無旁貸的課題,結合線上跟線下相輔相成推動,來達到跟國際接軌。

透過EST的結合,在人力和設備及經費的整合,可以發揮環境教育加乘效果,更是永續發展教育之集大成。
透過EST的結合,在人力和設備及經費的整合,可以發揮環境教育加乘效果,更是永續發展教育之集大成。

     本書總編輯呂淑萍說,大家很忙能聚在一起很難,大家把握時間與因緣,牽起這份情,今天的成功與心中滿滿的感謝,是許多人的時間與努力造就成果。EST的學員就是種子、是一顆大樹,從搖籃到搖籃永續發展,每次的堅持就會產生力量,遇見奇蹟。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楊逸婷副研究員分享,藉由由科工館建築、展示、教育和蒐藏這部分,從建築落實節能綠建築。綠建築的理念是從能量危機在建築界興起的想法,結合對環境的友善,讓展件獨立化、減少垃圾和不環保,皆可獨立巡迴展示,落實節能。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從事慈善活動能產生很好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從事慈善活動能產生很好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面對社會與環境問題,需要眾人團結的力量。團結,加快邁向永續的腳步,透過連結、分享資源、促成合作、共創影響力,落實了SDGs 目標17的行動。一切源於2021年12月10日,慈濟基金會連結了PaGamO,發展出「慈濟環保防災勇士養成計畫」,高雄的彭子芳老師因為愛地球入校推廣,與陽明國小熱情洋溢的呂淑屏校長相遇,串聯起高雄EST環境教育跨域合作的誕生。

     自2022年起由高雄市教育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慈濟基金會,三方共同辦理EST「環境教育志工」培訓系列課程,協力促進永續願景,為深植環境教育培力盡心力,為永續發展教育擴大國際影響力!隨著兩期兩階段課程完成,不僅僅培育學校環境教育人才、發展貼近在地的創意課程,更全力支持第一線的環境教育工作者, 以不同面向出發,帶領孩子以不同視角展開體驗,陪伴更多孩子在多元環境中學習成長。

     EST結合了教育局的「學校教育」、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科技教育」和慈濟基金會的「社區教育」,在校園、在社區、在社會各角落中,持續落實氣候行動,用行為改變生活模式,在日常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

(撰文/羅月美、黃筱淇、黃淑惠、顏福江;攝影/顏福江、蘇峻民、陳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