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從世足賽學到什麼

世界盃足球賽落幕,台灣在四年一度跟著熱鬧過後,能從中學到什麼?政府得多花點心思,光會辦直播派對,絕對成不了氣候。        

台灣連世足賽資格賽的邊都摸不到,但過去一個月,大家都在瘋足球,滿口足球經,就連執政黨開會也跟風趕流行,從上到下,人手一顆足球。                                                      

在總統府前看比賽、政黨造勢拿足球、名嘴談世足賽,這些都是台灣的日常,彷彿這個國家真的熱愛運動、足球真的廣為風行,但其實都是錯覺。                                                    

「足球元年」早已成笑話一樁,主事者沒有深思熟慮的遠見、計畫,我們就永遠只能紙上談兵,然後四年湊一次熱鬧,不光是足球,所有運動都一樣。                                                

早已結束的棒球振興計畫,真的振興了台灣棒球嗎?接下來的強棒計畫在做什麼?恐怕沒幾個人說得出來;台灣其實不缺運動人才,缺的是領導者的眼光。                                            

體育是燒錢的投資,硬體要錢、人才要錢,但光有錢還不夠,必須要有縝密的計畫配合,十年、二十年的遠景規劃、成效評估,雨露均霑式的灑錢,幫助相當有限。                                    

就算是被視為國球的棒球運動,台灣現在仍止於「求功好利」的階段,有成績才有補助,但補助又用不到刀口上,惡性循環沒有停過,整個棒球結構既脆弱,又無能為力。                              

台灣不管哪個政黨執政,對體育這塊,都沒有太大興趣,更缺乏魄力和遠見,只擅長炒短線的收成;台灣能走進世界的東西不多,體育曾經有機會,但沒能握住,棒球就是其一。                        

世足賽台灣沒辦法實際參與,但奧運棒球賽、世界棒球經典賽可以,但在日、韓都已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中華隊連個影都看不到,政府相關單位都在被動的等待,未來,很難讓人期待。                  

連棒球都這麼悽慘,遑論其他運動,體育是國力的延伸,看看克羅埃西亞的一戰成名,把體育當成政治服務工具的台灣,應該要覺得汗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