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白恐記憶日 南市首辦「台南人權月」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今天公布,首屆「台南人權月」相關展覽及活動,將於6月27日啟動。圖為學子走訪二二八紀念館認識湯德章。(台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今天公布,首屆「台南人權月」相關展覽及活動,將於6月27日啟動。圖為學子走訪二二八紀念館認識湯德章。(台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
學子透過實地走訪,了解這塊土地發生的歷史。(台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
學子透過實地走訪,了解這塊土地發生的歷史。(台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

行政院今年4月宣布訂定每年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今天公布,首屆「台南人權月」相關展覽及活動,將於6月27日啟動,將於南美館1館等4個展區結合7位藝術家、6個學校團隊、2個影視劇組,推出28件藝術作品,舉辦超過20場藝文活動,邀請市民共同了解先民在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

台南市政府從2023年起籌畫,以地方視角與觀點,於今年推出「台南人權月」,回應台灣作為民主國家,追求人權價值的決心,期望透過如歷史、藝術、文化、教育等的角度,帶出人權應涵蓋族群、勞工、新住民、性別平權等更為多元的面向與深度。

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首屆台南人權月於6月27日展開,以「如果可以回去,那就把____帶回來。」為策展主題,邀請台南在地學校師生及藝術家們共同參與,並與國內影視劇組合作,再現台南共有的歷史記憶。

文化局指出,70多年前5月19日,國民政府宣布戒嚴,徹底改變許多人的命運。台南作為台灣重要歷史都市,不僅要記憶地方歷史的歷程,更希望彰顯對「普遍尊重人權和人的尊嚴、法治、正義、平等和不歧視的世界」普世價值的重視。

文化局說明,市長黃偉哲就任以來,國家人權議題始終是市府重視且堅持推動的重要政策,迄今累計完成79處不義遺址調查研究、白色恐怖受難213人名單,並出版4冊人權專書、湯德章與王育德故事繪本、舉辦人權教育活動等。

此次邀請學者及藝術團隊規畫的「台南人權月」,是第一個以地方政府的角度、經藝術創作形式,探討人權議題的大型展覽活動,場地包含台南市美術館一館、原台南愛國婦人會館、麻豆總爺藝文中心及新營曬書店,4處與白色恐怖歷史息息相關的場域作為展場,重現歷史,官方活動粉專也於今日已同步上線宣傳。

南美館1館前身台南市警察局於1950年「台南市工作委員會鄭海樹、何川等案」發生時,就有30多名各校師生與工人移送至此,拉開此後多年祕密訊問史,藝術家李佳泓與黃俊傑展開相關現地創作。

原台南愛國婦人會館是女性政治犯施水環工作場所之一,她在1956年遭槍決,離世時僅30歲,是近年最為大眾所知的台南政治犯。策展團隊邀家齊高中師生(施水環母校)及藝術家,以施水環姐弟相關主題展出作品。

總爺藝文中心與農民運動史密不可分,1950白恐時代,曾有大批農運參與者被送往刑場或被判刑,下營地區養鵝農民洪水流及總爺糖廠員工林書揚與李金木等人更被囚禁超過33年,成為國內坐牢最久的政治犯。總爺藝文中心將展出在地青年和藝術家創作的影像與藝術裝置,重現這段歷史。

大新營地區也是白色恐怖重災區,新營曬書店展場以「青年世代探索故鄉歷史」為主軸,呈現出年輕藝術家李意婕陪伴興國高中、新營高中師生,探索在地白色恐怖歷史的成果,以及陶藝家陳慶銘以新營人權事件創作的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