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十周年:衝決「紅色全球化」的太陽花運動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趙君朔

「『這一輪全球化的問題引起的所有問題,都集中在台灣。』羅小朋認為,無論是放任式的金融自由化、代際剝削或者全球化下的勞資改變。而中國就是這波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不幸的是,中國的菁英堅信中國的人不能搞民主,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因而成為普世價值、民主、人權最大的挑戰者。台灣首當其衝,這所有的問題都匯聚到服貿協議這一場爭端上。」

──《無岸的旅途》第11章〈從自由台灣到自由中國〉,李志德著,八旗出版

10年前的3月18日晚上9點,為了抗議國民黨要強行通過《服貿條例》而一直躺在路邊棺材中的年輕政治工作者、有「牛糞博士」稱號的朱政騏,忽然聽到「爬上去」、「衝過去」的鼓譟聲,還有立法院大門遭到激烈搖晃的撞擊聲。然後是有人成功翻越豎立的鐵欄杆,一個個跳進牆內,這時的朱政騏也不顧得原來的躺棺絕食抗議,馬上爬出棺木,跟著人群跳過牆內。

成為反抗「紅色全球化」的歷史先鋒

這只是台灣政治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太陽花學運」,被當時任職於自由亞洲電台的資深記者李志德所捕捉到的一個不起眼的小片段,但當時出於絕望而決定鋌而走險、以聲東擊西方式成功佔領立法院議場的這群年輕人絕對沒有意識到,這次大膽行動的意義遠遠不只是一場成為全國焦點的社會運動而已。正如對岸體制內自由派經濟學者羅小朋所一針見血指出的,這群以林飛帆、陳為廷代表的年輕人以自己的肉身、勇氣和機智,成為反抗問題重重的「紅色全球化」的歷史先鋒。

那時在立法院議場內紮營、在立法院外各處集結的不同年輕人的群體應沒有想到,他們這場以「公民不服從」為基調的抗議活動不但成功地擋下了馬英九政府一心想通過的《服貿條例》、讓兩大黨之外的新興第三勢力在隨後的選舉中崛起,為之後受到國際媒體更大矚目的香港「佔領中環」運動提供了抗爭範本,更是在國際政治史上為川普上台後急轉彎的強硬中共政策做出了歷史性的預告。

其實在2016年3月為了這場運動所出版的論文集《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之中,就有三位社會學家湯志傑、林峯燦和吳鴻昌很敏銳地從冷戰結構改變的視角去解釋這場運動的成因和意義,和本文一開始所引用的經濟學家羅小朋教授的觀察互相輝映。

必須由冷戰結構看待318的意義

他們三位社會學者在書中長文的結論中再次提醒讀者要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看這場融合了年輕人的狂歡與創意的里程碑事件:⑴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崛起和中共隨後的崛起,都和當時冷戰的情勢脫不了關係;⑵當中國試圖透過「一帶一路」來突破東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島鏈的封鎖與限制,以及美國宣示重返亞太,這些都恰好凸顯了在中國崛起問題上,在東亞霸權爭奪上,台灣依然扮演著關鍵性的位置;⑶冷戰、後冷戰的格局與區隔效果,具體揭露了中國的現代化實際上與台灣經驗恰恰依循著不同的軌跡,故造就了不同的現代性想像。因此我們必須關心,當中國未來出現困境,其未來究竟會呈現出何種可能的發展。

在太陽花10年的今天進一步討論他們當時所提出的這些敏銳觀察的涵義之前,還有必要把當時與之後跳上歷史舞台試圖提出反論的人物也做一番回顧,因為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去反證這三位社會學者宏大視野的有效性。其中一位當時主動想要進入議場和學生溝通、協調運動和平退場的大咖級人物,其生涯的確完美地反射出冷戰結構的轉折,那就是極為成功的將對岸做為美國蘋果公司各類產品代工基地,可是說是”Chinamerica”(中美融和)這個概念代表人物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

作為對照組的郭台銘、謝長廷

雖然當時佔領議場的決策小組最後拒絕了郭台銘會面的請求,但之後2014年5月8日,郭台銘講出被媒體廣為報導的金句「民主不能當飯吃」、「民主是個過程不是一個果實,經濟果實才能填飽肚子」,便可想像如果當時他有機會和學生領袖們對話,他代表的思維便是主張和對岸的經濟合作不該被民主政治中這種較激進的手段所阻擋。當時不論在台灣社會或國際輿論中這種聲音表面看來稱的上是主流,連在野的民進黨都在這種氛圍中有要角調整自己的「中國政策」。

率先邁出第一步的是2012年以參加北京國際調酒大賽為名出訪對岸的民進黨2008 總統大選候選人謝長廷。在這次破冰之旅前,他已頗具創意地提出「憲法共識」去改變兩岸關係論述。除了到北京,他還和夫人到廈門祭祖,而此行的真正重點是和中共國務委員戴秉國會面。

次年6月,謝長廷主持的「維新基金會」還和中國社科院的「台灣研究所」在香港合辦了一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的研討會,而《無岸之旅》的作者李志德已適時在書中提醒讀者,這代表謝長廷2012年的「調酒之旅」已經通過北京的資格考,而些謝長廷本人在研討會中也不只一次把這場會議和1992年兩會的「香港會談」類比。

李志德還注意到謝長廷更有象徵意義的表態是這場香港的研討會時間6月29、30日,但在香港年度公民社會大事71大遊行的這天,謝長廷很巧的「依照原定行程」離開香港,前往深圳訪問,並與台商座談。7月2日再取道香港返回台灣。但民進黨下決心轉向的最高潮是在2014年6月民進黨由40代表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提案,要不是之前爆發了沒有人事先預料到的太陽花運動,這個提案是否會被黨主席蔡英文技術性冷凍恐怕還很難說。

企圖以民粹之名抹滅運動能量的保守派

另外一種質疑的角度是想刻意掩蓋台灣社運人士和台派學界人士聯手對「紅色全球化」開出第一槍的歷史性意義,把太陽花當成全世界民粹狂潮的一部分。具體例子是紀錄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應太陽花時期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所屬的長風基金會之邀於2017年來台演講的書中,有一位聽眾當場問到「該如何逆轉這種傷害很大(台灣也同樣發生過類似狀況)的民粹主義興起?」,只不過福山很清楚地反駁了這個提問,直指這是屬於國家認同的運動而不是過於激進的國族主義,也不認為太陽花想破壞民主制度,而只是想改變政府。

這兩種因為「紅色全球化」所引發的觀點、路線衝突到底哪一邊真正捕捉到了國際大勢的演進方向,就在福山2017年年初來台演講的一年後有了確定的答案:川普政府冷不防對中共發動的貿易戰,和接下來美中之間一步步升高的對抗開啟了國際政治經濟大格局的轉變,連不希望和中共因為競爭而滑向衝突、更不尋求美中脫鉤的拜登政府都還是強調基於國家安全和去風險的考量,需要對中共設下尖端晶片的嚴格出口管制和擺脫供應鏈對中共的過度依賴。

另一方面,因為佔中抗議讓香港國際形象大傷後特首梁振英罕見的不尋求連任,中共支持的新特首林鄭月娥在2019以港人陳同家在台灣殺害女友的事件為藉口,堅持推動被稱為「送中條款」的逃犯條例引發比佔中抗議規模更為強大、激烈、持久並引發美中進一步對立的反送中抗議事件。而今天香港的命運不幸走上和中共慢慢同歸於盡道路的起點,就是受到太陽花運動高度啟發的爭取普選佔領中環。

十年已過,火花未滅

因此從上述的回顧就可以明顯看出太陽花運動的歷史性意義極為深遠,一群年輕人在幾位關心台灣命運社會科學家的啟蒙與立法院社運前輩的指點和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跟進掩護下,以遍佈議場講台的太陽花為象徵向全世界發出一個訊息:台灣這個民主共同體的未來不能因為膚淺、表面的經濟利益而被中共的擴張野心所慢性滲透而被迫妥協。

而面對同樣政治與經濟的兩難困局,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是在三年半後由川普內閣以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為首的對中鷹派毫不猶豫的砍下震撼世界的第一刀,唯一讓人感到可惜的是,當年在台灣趁這股太陽花氣旋站上政治舞台的主角,除了林飛帆還能堅守價值持續為台灣的命運而奮鬥外,其他的明星如柯文哲、黃國昌卻出於私心和受限於台灣的選制,走上一條在當時完全無法想像、和台灣價值對立的道路上。

只能說站在十年後的今天往回看,當年的登高一呼,捲起台灣政治、社會千層浪的明星們都只是時勢所造的英雄,但歷史的巨輪一旦被這些挑上的幸運兒所滾動,那種能量就不是任何人所能阻擋。

作者有個雲霄飛車式的人生,曾很輕鬆的進了不太好進的美國學校博士班,以為自己會是華文社會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又因為一個烏龍,更「輕鬆」的被踢出來,開始闖盪亞洲江湖,到處求人下單,到目前為止的心得是「我32歲以前到底活了什麼?」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

今天我們看到什麼?──太陽花運動十年後

記318那一場未竟的運動,思索台灣民主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