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 應儘早處理相對安全

兩歲小妹哭妹接受心導管手術後,回診時,醫師藉由超音波檢查,確認術後無殘存開放性動脈導管。(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兩歲小妹哭妹接受心導管手術後,回診時,醫師藉由超音波檢查,確認術後無殘存開放性動脈導管。(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先天性心臟病之一的「開放性動脈導管」除了藥物治療,使用心導管手術治療是成功率高也是相對安全的方法,並且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執行。心臟科醫師提醒病童的家長一定要儘早處理,以免在患者年齡較長後,出現心臟衰竭,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肺動脈高血壓。(龐清廉報導)

嘉義地區一名年僅2歲的小妹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之一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因動脈導管一直沒有自行關閉,最後決定接受心導管手術,不僅順利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更讓活潑好動的小妹妹找回健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劉瑋莉醫師表示,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在每一個胎兒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胎兒時期的正常構造,但出生後動脈導管就會逐漸收縮關閉,如果出生一段時間後仍未自然關閉,就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

劉瑋莉醫師指出,開放性動脈導管約占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10%,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者出現心雜音、心內膜炎感染等,較大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也可能出現餵食困難、生長遲緩、呼吸喘促等心臟衰竭症狀,若沒及時處理,最終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追蹤,並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

目前針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有內科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關閉及外科手術關閉等三種方式,其中藥物治療僅限於早產兒及少部分的新生兒,由於心導管手術技術的成熟,外科手術大多用於早產兒藥物治療無效時,或經評估不適合以心導管手術的情形,其他大多數的開放性動脈導管都可用心導管手術治療。

醫師強調,心導管治療是成功率高也相對安全的手術,並且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執行。因此,若已知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應與小兒心臟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治療及治療時機,尤其是有症狀的病童,更應儘早處理,以免在年齡較長後,出現心臟衰竭,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肺動脈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