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關節痛每天吃好幾顆止痛藥?台大消化科醫提醒:小心潰瘍越挖越深...

老年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消化性潰瘍,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凃佳宏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分享長者如何預防胃部疾病。(圖片來源/freepik)(攝影/陳稚華)

「胃潰瘍裡面長者還是比年輕族群多,最大的原因是吃藥,大部分是因為吃關節炎、關節痠痛、腰痛、膝蓋痛等止痛藥。」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凃佳宏,接受《信傳媒》專訪時指出。

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統計,2010-2019年查爾森共病指數CCI各疾病粗盛行率(註1)中,腸胃道潰瘍性疾病10年粗盛行率平均為10.198,高於肝臟疾病、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等疾病。

一般來說,老年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消化性潰瘍,而胃潰瘍是最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潰瘍,若是用藥導致的潰瘍,長者在用藥上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胃潰瘍最後會導致胃癌發生嗎?長者又該如何避免及預防胃癌?

關節痛每天吃好幾顆止痛藥?醫提醒:小心潰瘍越挖越深...

提到用藥導致的潰瘍,應該要如何避免?

凃佳宏強調,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醫師開立的處方,「關節止痛藥不要自己買,最好是由醫師開立,因為醫師在開藥時會問診。另一點是這些止痛藥越有效的,對腸胃的副作用可能越大,但止痛藥造成的潰瘍比較不會痛,所以很多人以為吃了沒有胃痛,應該是沒有副作用,這是很大的誤會。」

他指出,有些患者關節痛會每天吃好幾顆止痛藥,潰瘍就越挖越深,也沒有機會復原,「就像鑽牆壁,鑿到有一天就破出去了,破出去的時候就會痛了,所以不要以為不痛就沒有潰瘍,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凃佳宏建議吃止痛藥時要養成一個習慣,大號後看是否大血便。「平常大號時,燈要打開、看一下大完的樣子再沖掉,既然不會痛,潰瘍還有一個症狀就是黑便。」第三點就是用藥時間,他表示,常見的誤會是患者關節因不同疾病疼痛,吃了止痛藥後好了,便誤以為要繼續吃,預防下次再痛,「這樣最慘,還是要遵照醫師說的天數和劑量服用。」

凃佳宏指出,有些患者關節痛會每天吃好幾顆止痛藥,潰瘍就越挖越深,也沒有機會復原。(圖片來源/freepik)

從排便看健康》這3種狀況下,應立刻就醫檢查

提到是否能從排便看出胃部疾病徵兆?

凃佳宏進一步解釋,「血便不論年紀,是腸胃科常見的主訴症狀,不過血便是一個攏統的說法,有時候病人說的血便不是真的血,有可能是吃完的食物還沒消化完全,醫師一定會問大便是純黑色(瀝青便)的還是鮮紅色(鮮血便)?但更多的是在這兩種中間,有時候是天然色素,或是吃了鐵劑,大便就會變深色,但這不是臨床上指的黑便。」

至於鮮血便,凃佳宏提到特別是衛生紙擦拭後有鮮血,但大在馬桶裡面卻沒有或是很少,這是另一個極端。「黑便就是指上消化道十二指腸跟胃以上的出血點,本來流出來應該是鮮紅的,但因為跟胃酸化學作用,血色素就變色,相對地,在肛門口流血沒時間化學變化,也沒有胃酸得作用,所以就是紅色,通常越鮮紅色的情況反而內部腸胃臟器越沒事。」

關於從糞便初步自我檢測的方式,凃佳宏強調還有是否會痛,「有些是大號一邊流血一邊痛,大概就知道是外痔流血,或是肛門裂也很常見,特別容易出現在習慣性擠大便的人,如果是肛門口流鮮血但不太會痛,就是內痔,他的血管一樣在肛門口,但偏裡面,那裡黏膜沒有什麼神經,所以破了也不會痛,偏外面是皮膚就會痛。至於在裡面(顏色)沒有那麼深、那麼鮮,像息肉、癌症、憩室出血、藥物潰瘍都有可能,很多年長者吃藥潰瘍不是在胃,是在小腸或大腸,一樣會流血。」

問到長者若出現排便困難,什麼狀況下應該立刻就醫檢查?

凃佳宏表示,第一個就是已經長期持續不舒服且影響到作息,就要去看醫生,「不過如果只是偶爾一次,剛好最近有事情比較緊張,或是剛好近期蔬菜吃得比較少,就不是一定要去看醫生。如果出現一些警示症狀,像是便秘加體重無緣無故減輕,或是便秘加血便、或是便秘加上持續腹痛,就一定要去找醫師檢查。」

胃潰瘍是否會導致胃癌發生?

而胃潰瘍最後是否會導致胃癌的發生?

凃佳宏表示要先看病因,「潰瘍是一種現象但不是一種疾病,同樣是因這個現象,胃癌比例少很多了,主要是現代人跟過去環境因素還有接觸的自然因子不同,過去的人幽門螺旋桿菌帶原率特別高,現在已經大量殺菌,再加上現代人對胃鏡的接受度高很多,也有篩檢的習慣,所以已經比早年好很多。」

他也提到,自從冰箱發明之後,食物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得到胃癌的人數也明顯降低許多。「這些多重因素下,現在同樣是潰瘍裡面的惡性潰瘍比例,已經少非常多了。」

至於胃潰瘍會不會變成胃癌,凃佳宏表示要看是消化性潰瘍或是藥物潰瘍,「若是藥物潰瘍就不會變成胃癌,它的特色是來得快去得快,今天吃藥今天潰瘍、明天吃藥明天潰瘍,但只要停藥,不會很久又會復原、黏膜修補,跟癌症無關;但如果是消化性潰瘍,或是其他類型的慢性胃炎,的確有一部分未來可能會演變成癌症。」

凃佳宏也提到,十二指腸中也常看到藥物性潰瘍,但比例上發生在胃的比例還是比較常見。「十二指腸比較高的比例是幽門桿菌造成的,另一個差異點是胃的潰瘍有比較高的癌症風險,但十二指腸潰瘍很少變癌症。」

還有一個巨大差距,凃佳宏表示較少人知道,「就是抽菸會造成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只要戒菸就好了,但抽菸較少造成胃潰瘍,這個現象在疾病生理學上沒有明確解釋,連醫師都不清楚它的致病機轉。」

消化性潰瘍有一部分未來可能會演變成癌症。(圖片來源/freepik)

長者如何預防胃部疾病?「3件事」避免增加胃部負擔

問到長者如何預防胃部相關疾病?哪些族群幾歲就要開始做一些檢查避免變胃癌?

凃佳宏表示,「20到40歲開始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幽門桿菌,可去做碳13幽門桿菌快速檢測,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有對此做出具體建議,現在已變成全球洲共識。和很多人想像不同的是,,幽門桿菌是帶原性長期感染,絕大部分是就一輩子跟著你,就像微菌叢一樣。」

他提到,的確有人成長過程中幽門桿菌就自然根除了,「趁年輕的時候,還未發生不可逆的感染後遺症,先接受篩檢,知道自己有或沒有帶原,如果有的話就接受藥物根除治療,大部分的情況若是成功殺菌就可視為一輩子根除了。不過如果現在才幼兒或學齡兒童,家長不用太緊張,也不需要每個都帶來做胃鏡,就算幽門桿菌發生致癌風險,也要好幾十年的時間。」相對來說,針對年紀特別大的老年人,凃佳宏表示雖然也可以去做檢查,但殺菌相對來說就沒有太大的意義和必要了,特別是需要胃鏡檢查和藥物治療的相關風險。

另外凃佳宏也提到,許多人會去抽血看胃癌指數,「這是早期有些國家像日本,當時是全國民去抽血,挑出陽性的人去做胃鏡,但這比較屬於國家政策。所以要擔心自己有沒有胃癌,不用特別去看這個指數,不如去看有沒有幽門桿菌,做一些胃鏡檢查,因為胃癌不會一天就跑出來,在那之前好多年會出現慢性胃炎或早期癌前變化。還有吸菸、家族史等個別因素也很重要,有少部分的胃癌有遺傳性,所以如果有胃癌家族史,兄弟姊妹上下一等親,也要特別注意。」

還有一點就是症狀,凃佳宏提醒,止痛藥造成的潰瘍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胃癌造成的潰瘍則常有明確症狀,比如體重減輕、消化不良、胃口變差、貧血,都需要特別注意。

凃佳宏提醒,若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消化不良、胃口變差、貧血,都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胃癌徵兆。(攝影/陳稚華)

至於長者預防胃部相關疾病的方法,凃佳宏建議飲食定時定量、均衡且多樣化的食物,盡量不要偏食,「因老年人的消化速度沒有年輕人快,為了減少消化系統的負擔而定時定量這是合理可行的方法。舉例來說、特別偏好吃肉跟高油脂食物的慣會影響消化速度、增加胃部負擔。另外就是避免不在醫師指示下隨便吃止痛藥,還有盡量避免菸酒,以減少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的可能性。」

註1:粗盛行率 = 65歲以上CCI各疾病人數 / 65歲以上年中人口數*100%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從合庫AMC人事濫用到彰銀理專非法挪用 立委:公股行庫內部治理真的出了問題
環境部旗下4財團法人》資產規模合計僅2千萬 他曾短暫專職董事長、月領18萬元
退輔會25家轉投資曝光》總資產855億元 國軍退役將領占高位成另類「退輔會」